排队的人流俨然一条条蜿蜒的长龙,张张脸上复杂生动的表情,写尽了期待与亢奋。看了12月11日在红豆国际广场举办的鉴宝活动的阵势,你就会知道,目前民间收藏大军的规模有多大,民间收藏有多热!
>>现场情景堪忧:绝大多数民间收藏是赝品
12月11日,由江苏万达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市收藏家协会、无锡信息时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信银行无锡分行联合举办的公益鉴宝文化交流活动,因为有央视《寻宝》栏目的国家级权威专家蔡国声、丘小君、黄鼎、金申、龚继遂等八位的联袂出场而盛况空前。幸亏主办方提前安排预约以控制人数,且警察、保安与工作人员层层设卡,局面一直处于有效控制中。据现场不完全统计,共接待了逾千无锡及周边的藏家,其中尤以扬州藏家居多。
杂项、字画、玉器、紫砂、瓷器……经过专家们的掌眼,各类别挑珍选宝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绝大多数民间藏家手里珍藏的多是普通工艺品,也就是赝品,由此看来,民间收藏的水平与状况不容乐观。
>>专家友情相告:玩不起,咱别玩
目前居于香港和纽约的丘小君先生,从事陶瓷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曾师从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现兼任海内外多家拍卖行、博物馆征集顾问。上午,他看了五六百件民间藏家的瓷器,但最终只有5件真品,其中元青花瓷小件是扬州藏家从景德镇淘来的,专家给出的市值达十多万。丘小君告诉记者,元青花不是越贵就越真,其实,价钱越贵的东西越容易遇到高仿品。
一位外地女士所藏的清早期黄花梨木笔筒原本很珍贵,可惜笔筒上后添加了刻字,反而画蛇添足贬值了;无锡某藏家的一枚清代印章被确认为田黄,市值6万。半天下来,杂项类别中最令专家印象深刻的是一款料器,应该是来自于宫廷的,颜色特别好,是罕见的鸡油黄。可惜器物底下的乾隆款印磨损了。专家分析可能是文革时藏家怕受此物连累而自行磨掉的。唉,原来这件两百多年前的玻璃制品可以值四五十万,现在只值十几万了。
参加活动的苏富比拍卖公司书画部主任龚继遂也友情相告:目前,好的东西其实都在大藏家手里,普通人是根本没有可能淘到宝的。“如果是想作为投资,那建议普通人别介入艺术品投资。因为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这个起点太高了。当然,如果是作为工艺品,家里摆设欣赏的,那不妨花个小钱愉悦身心。”
>>蔡国声教授三字经:勤学习,慎交友,平常心
打开手电强光照,还起身凑在阳光下端详,手触摸还不放心,甚至还拿着玉石在自己的脸上擦拭……记者看到,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文物鉴赏家、书画家、篆刻家蔡国声教授鉴定得格外认真。虽然“蔡国声”这一名字不一定大家都知道,但一看他的脸,大家就会感觉亲切异常,因为他频频出现在央视各种相关鉴宝栏目,并且还是核心鉴定专家,所以,他是全场最受追捧的专家了。
和蔡教授谈鉴定,他的经验是:一看质,二看工,三看沁。他说,“鉴赏就是玩,不论你的、我的、他的,抑或是国家的,我认为‘过眼即拥有’,每每见识这些瑰宝,身心很愉快。”采访中得知,蔡教授与本报曾采访报道的上海玉器鉴定家汪哲是好朋友。汪哲教授曾借本报呼吁有关从业人员守住道德的底线,蔡教授也表示认同。他说作为一个学者,他始终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一个人的名声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他不会骗人,一向实话实说。他还送本地的收藏爱好者“三字真经”,即“勤学习,慎交友,平常心”。并特别强调要“慎交友”,因为收藏界往往是朋友托朋友,“要找道德品质、文化水平、鉴定水平等等 都高于自己的‘高友’”。
“收藏有益,健康身心。”在紧张的鉴宝间隙,德高望重的蔡教授还欣然为本报读者题词。(林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