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需要多年“上手”经验的积累。作为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的入室弟子,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央视《鉴宝》栏目鉴宝专家丘小君近日做客济南,为山东藏友讲述了“耿氏鉴定法”的五个具体要素,它们分别是陶瓷的“造型”、“胎体”、“釉面”、“纹式”和“款式”。
“造型是根本,从一件瓷器的器型就可以看出它的时代风格和历史背景。”丘小君说,“从看到陶瓷的第一眼就可以判断是否有继续鉴定下去的必要,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流行风格,鉴定家要用正确的线条概念去把好陶瓷鉴定的第一关。”
在通过“器型”确定了陶瓷的基本年代之后,就开始了鉴定的第二个步骤——观察瓷器的胎体,即足底不上釉的地方。丘小君强调,瓷器的胎体一定要借助放大镜来进行仔细观察,但并非倍数越大效果就越好,倍数在20到30之间的放大镜是最佳的选择,这样的度数能够较真实地显示出陶瓷的骨骼和脉络,从瓷器底部线条的锋利、软硬、细密程度,都可以判断陶瓷的大概朝代,50倍以上放大镜容易失真。
只有掌握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才能正确分辨出不同朝代的釉面风格和特征。“釉面”就像是陶瓷的“衣服”,不同的装扮能够展示出不同的“着衣”特色,从釉层的厚薄、气泡的疏密和大小以及釉面的莹润和软硬程度,都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流行元素。
“例如明朝瓷器的圈足边上容易白中泛青,这就是由于那个时代的烧制原料中加入了钾和钠的缘故。”丘小君表示,每一件瓷器都有一定的时代痕迹,有的陶瓷在地下受到了其他物质的侵蚀,出土后又被氧化,所以胎体就会显得很旧很干,而釉面气泡也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再加上瓷器的纹式和款式也各不相同,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捕捉到陶瓷鉴定的重要依据。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