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
我国的烧瓷业,到了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江西的景德镇仍然是全国的烧瓷中心,它一方面继续烧造青花瓷器,满足国内宫廷和民间的需要,一方面又开发出瓷器新品种。清代继续烧制五彩,同时新出现了珐琅彩、粉彩以及一些色泽艳丽的各种颜色釉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器。它是釉上彩瓷器的一种,它的工艺是先在已烧好的素面胎上涂彩料作底,然后在底色上加彩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珐琅"又称"佛郎",是13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的一种铜质工艺品。珐琅器又可分"掐丝珐琅"与"画珐琅"两类。"珐琅彩"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过来的一种釉上彩瓷,故又称之为"瓷胎画珐琅"。康熙时创烧,其彩色、绘画、款式皆同"康熙御制"款的铜胎画珐琅器。珐琅彩料经化验结果,它的化学组成与我国传统的色料有明显的不同;珐琅彩中含有大量的硼, 还含有砷,而在国产的彩料中,都不含砷。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直接仿铜胎珐琅,故一般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部施有白釉,而器物的外部则是在未上釉的涩胎上施色地,然后再彩绘。如在黄、绿、红、紫、蓝色地上彩画牡丹、月季、莲花,或在花朵中心填写"万"、"寿"、"长"、"春"等吉祥字。器底写"康熙御制"蓝或红色料款。器物以碗居多,有少数的小瓶。康熙珐琅彩很少有在白瓷地彩绘的,色地彩绘是康熙珐琅彩的主要特征。如果不见器内和足内白釉的话,看上去与铜胎珐琅器没有什么区别。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与康熙皇帝喜欢西方画珐琅制品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满足宫内的需要,不仅专门设立了烧制珐琅的机构一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从我国珐琅产地广东挑选技术高超的匠师进宫,还请有法国画珐琅艺人,利用进口原料共同参与烧制御用珐琅器皿。而且,利用景德镇烧制的瓷胎,采用画珐琅的方法绘制瓷器,发明了珐琅彩。由于彩料和绘制与铜胎画珐琅器相同,故当时称其为"瓷胎画珐琅"。所以,珐琅彩瓷器是在宫中产生并专门供宫中观赏的一种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最为精美。它突破了康熙时期专门模仿铜胎珐琅的做法,并结合瓷器的彩绘特性创造性地烧制出了具有瓷器特色的珐琅彩瓷器。第一,首先是把康熙时的纯粹模仿铜胎画珐琅阶段,提高到珐琅彩瓷器的新阶段。雍正珐琅彩是在上了釉的精致白瓷地上施彩绘制;第二,使用的是宫廷造办处炼制成功的珐琅彩料,比康熙时使用的进口料增加了更多的色料品种,如软白色、秋香色、藕荷色、浅绿色、深紫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多种,大大充实了色料的表现力;第三,彩料凝重,花纹突起,色彩鲜艳,笔画精细。纹饰着彩有晶莹透彻的玻璃质感,层次清晰,类似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纹饰题材也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雍正珐琅彩描绘有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第四,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使珐琅彩瓷器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既继承了康熙、雍正的传统技法,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又有了新的发展。乾隆珐琅彩制品一方面仿雍正时在白瓷上配以诗、书、画的精细做法,另一方面又追求康熙时犹如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为了把两者结合起来并运用在一件器物上,所以常常采取"开光" 或"分段"的作法来表现。一般"开光"内白瓷地上采用雍正珐琅彩绘技法,"开光"外则追求康熙时仿铜胎画珐琅的风格。这是乾隆珐琅彩的一个发展的主要特征。所谓"分段"是将一件器物根据其造型分上下若干段进行彩绘。如瓶分口、颈、腹、足各段,一般将瓶的主要部位如瓶的腹部,采用白瓷地上彩绘,而颈部、足部则采用铜胎画珐琅的做法。纹饰题材较雍正珐琅彩更为丰富多采,除花鸟外,增加了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特别是仿西洋画意,用透视与中国画法融合一体,形成了乾隆彩绘风格。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除了继续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优质素白瓷胎到宫中彩绘外,也有一部分珐琅彩瓷是直接根据宫中需要,按宫中设计式样而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这部分珐琅彩瓷器,往往是珐琅彩与粉彩并用一器,因此有时无法将它们区别开来而形成新的技法。
嘉庆、道光以后,制瓷技术不如前代,瓷器质量低劣,较精细的珐琅彩瓷器几乎不见,所以大多以粉彩视之。

本文由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