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古董鉴定Content 首页 > 古董鉴定 >
书画格式
书之含义甚多。本章之所谓"书"者,乃指俗称之"字画"也。按字画之意义极为明显,即以字为画是也。惟仍有界限,并非凡字皆可作画,须手书墨迹方可。非墨迹者,另有名目,不附于本章范围之内。至所谓"画"者,即文人之绘画,世人尽知之,无庸词费矣。至其格式,二者大略相同。其分类,均有手卷、册页、横披、中堂、屏条等;惟字画有所谓帖及对联者,而在绘画中则无之。兹分别述之:
 
手卷,手卷者,即书画横幅之长者,不能悬挂,只可舒卷,原为宋以前之书籍形式。盖自秦直至五代之末,所有手书墨迹,其收藏之法,均用卷轴。自宋以后,以其舒卷之难,检阅之不便,遂多舍而不用。故宋以后之手卷,为数甚少也。
 
册页,书画分页装潢成册者,谓之册页。按册页来源于唐代之页子。因卷轴之检阅需时,舒卷困难,乃改用页子。又以页子之久翻易折,折则易乱,遂装潢成册,是即今日之册页也。按册页与手卷略同。其所异者,只长短之不同耳。无论书画之长短,均可裱成手卷。盖有提拔可伸缩也。册页则不然,须有"开"数之(一页俗谓一开)限制,最少八开或十二开、十六开,最多二十四开。再多则分两册行之。因此名人墨迹,装成册页者极少。盖即不易合于册页之限制耳。
 
中堂,中堂者悬之堂中之义也。其式样,今人周知。惟明以前所有考古诸书,均无此名词。是此名词之起于何时,无法考证。即此制之肇于何时,亦无法查明矣。但据今日;可得见之实物参证,书与画之肇始时期,并不相同。自汉代文人绘画肇兴之初,即以中堂格式为最多。迄今绘画之中,仍以中堂为最夥。至以字为中堂,似起于宋。宋以前,似未有行之者。如宋刻丝之司马光家训,其式:样高三尺五寸,广一尺九寸三分;米芾书柏页诗一轴,高三尺二寸四分,广一尺五寸五分;朱子书七言诗一轴,高三尺四寸,广一尺七寸。以上各事,虽为刻丝,但其原地必与此同。试检其长广之度,正与今日之中堂同。且其应用上,非书非帖,亦正可作画用。是亦与今日之中堂同。由此言之,中堂之制,宋代已有。不过宋代以前,人人视前人之法书墨迹以为奇宝,珍藏保护极费经营,不忍以之悬挂受风尘之侵蚀。故以书作画悬之者甚少。此制虽有,亦未大兴也。元代文人,不受国家之重视。书法亦未有特殊进展。及明之中叶,书家辈出,以书为中堂者始大繁兴。故今日所能见到之中堂字画,均为明代中叶以后之物,以前者绝不多见也。及至明末,著名之书家尤多,且纯以书写字画为高行,故中堂之书画,几遍于社会。清代承明遗风,重视书写。而康乾两帝,又性嗜书法,书墨迹遍于足迹。上好下甚,文人学士亦全以书写字画为资望人格之重要因素。遂至无文人不书,无 书非画,以书为画,于斯为极。故字画之多,空绝千古矣!
 
屏条,屏条者,即条幅也。其数有定:最少四条,多则六条,八条、十二条,最多为十六条,再多则未之闻也。此制起用更晚。据前辈言,最早始于清初,而以乾隆以后为最盛。盖由于寿屛脱化而来也。
 
除上述数种格式之外,其他如扇面、屏心、格心、镜心等亦甚多。名人之墨迹,除扇面于另章论述外,其他均随原物之创用而肇兴。故俱系自明中叶以后而始产生也。
 
以上数种格式,书与画均通用之。惟帖与对联则只书中有之。
 
帖,秦以后,以帛所作之书曰帖。南唐李后主,将名人墨迹刻石刷印,亦曰帖。古人之法书墨迹,写于斗方上者,亦谓之帖。本章之所谓帖者,即专指第三类言也。查古人墨迹之留传于今日之最古者,即为帖。盖古人之字之应用,其最普通之用品,厥为斗方。其用之广,犹今日之信纸也。在宋以前,社会并无以字作画之风习。今之所谓帖者,均系古人应用之书札。在当时,固未及其可传。不过后世以其可宝而收藏也。现在存世之墨迹,自以晋陆机士衡之《平复帖》真迹为最古。据传,此帖于清乾隆收入大内后,颁赐成哲亲王。王受而宝之,名其斋曰"诒晋",以志古欢。数传至溥心畲手。十年前,溥氏以二万金让于张伯驹。以后则不知究竟矣。惟关于此帖之流传,说者纷沄。有谓其文全系篆籀;或又谓全帖龙蛇婉埏,了不可辨,似筆籀而实非。真相如何,殊难确定也。次则为王右军父子之帖。按王氏父子之帖,存世最多。究竟是否原迹,系另一问题。由晋以迄于元,所有历代著名书家,均有书帖存世。盖在此时间,即无中堂对联行世,著名书家之手迹,只有存之于书帖。其他碑志等为数甚少。欲保存古人之墨迹,只有求之于书帖一途。此所以古代名帖之若斯其多也。及明,保存文字之方法变易,遂舍此而不用矣。对联  对联,俗谓"对子",又曰"对盖"。以其文字皆对偶也。纯系字画,绝无绘画。盖绘事无所谓"对"也。查以字为对,起于何时,书无可考。询及先达,亦不能确示时日。以理推之,当系楹联之变相也。盖楹联均系吉祥语词,悬之堂中,亦无不宜。必系连类推广之也。据《蜀檮杌》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次为楹联之权舆。宋时,如苏文忠、真文忠及朱文公撰语,尚有存者。元明以后,作者渐夥。及清,则形成家家户户必要之事矣。此为楹联发展之顺序,故对联亦必与此相辅而行。但宋代距今,仅逾千年,所有典章文物,均能保留至今。即不然,书籍亦有记载。果宋时即有对联,何以今日无存?其必未有,概可知矣。故以现在所得之实物推断,对联之兴,始自明季中叶,至清而极。故现在所见之对联,间有明人真迹,但多数皆清时物也。乾隆以后,更形发达,几至无人不书、无书非联之势。故清时之对联,已成空前之举。现在堂室装饰,几以对联为必不可缺之物矣。此外尚有扇面、屏心、格心、镜心等,亦有常施以书画者。其名称仍以其物品行之。虽均为书画格式之一,但数量均有限,在书画中占极微末之地位,故均无可述者。至创用之时期,均以原物为依据。自明代中叶之后,始有之。历史既短,且少名人笔迹,故均无足称者。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