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书画市场以假乱真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去伪存真 书画作品版权保护研讨会”上表示,国家版权局对制售假冒他人署名书画作品行为决不姑息,将依法严厉打击,并长期将其纳入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中。
阎晓宏说,中国在打击侵犯盗版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打击书画造假方面很不够”。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被书画界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我们不能姑息,必须采取手段”。
书画作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在海内外市场的升温,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博大精深的魅力,也彰显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之后对文化艺术作品需求力的增长,这更意味着以艺术作品为代表的我国文化产业的逐渐昌盛与繁荣。
但是,我们在看到文化产业逐渐走向昌盛繁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市场存在的诸多不规范行为,特别是长期以来,国内书画市场制假售假活动猖獗,大量伪作赝品充斥于艺术市场,严重扰乱文化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损害书画作品权益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导致目前一方面书画艺术市场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市场假画、赝品泛滥。
据了解,目前制售假书画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临摹仿制的名人书画;二是假冒名家署名的书画;三是印刷复制品,主要集中在建材城、旧货市场。书画市场以假乱真现象近年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国家版权局反映,北京、天津等地有大量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书画作品现象,希望版权主管部门对此进行调查并予以查处。此后,国家版权局组织对北京琉璃厂、潘家园古玩城等地区书画市场销售假书画的情况进行暗访,并走访一些行内知情人士。通过暗访发现,一些不法分子瞄准字画等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恶意制售大量假冒他人署名的书画作品欺骗消费者,销售假书画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并大体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半地下产业链。
由于古董珍玩字画,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价值不菲,才有了历史上的制假和售假者、才有了制假售假行为的长盛不衰和不断升温。造假者与售假者结成盟友,织成互惠互利的密网,以荣俱荣,以损俱损。因此,整治书画市场秩序,斩断以假乱真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是关键。而制假售假者行动之隐藏,手段之多样,流通渠道之便捷,却令人防不胜防,这也给整治工作带来不少难度。去年,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曾对假画进行查处,但他们发现查处难度很大。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困难就是没有办法联系每一个艺术家,更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对作品进行鉴定。
鉴于书画作品销售市场存在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书法家赵长青在研究会上呼吁全社会树立版权保护意识,对制售假书画行为形成“人人喊打”的舆论声势。
著名古董鉴定家杜大恺提出,“假书画的泛滥对鉴定真伪是一种威胁。”他建议,提高鉴定、拍卖机构的资质门槛。此外,还要从法律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明知是假却贩假的所谓鉴定、拍卖行为进行惩处。
阎晓宏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决策与部署,对版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他建议在书画艺术界加强版权保护。第一,要依法打击,形成长效机制,特别要抓一些刑事案件。第二,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树立道德观念,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第三,要依靠媒体深度挖掘、披露和曝光一批制假造假的案例,警示群众不要买假。第四,要积极引导书画艺术界合法经营,临摹他人作品要真实署名。
尽管在2013年一开年书画市场就迎来了整治的强烈呼声,但是伪作赝品盛行已成为我国书画市场中的一大顽症。而且作假、批发、炒作、拍卖一条龙,呈现出职业化、集团化的营运特点。因而打假整治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要想净化书画艺术市场,使之形成良性运营机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需要建立严厉打击的长效机制,形成书画版权维护制度的常态化,而且还要建立良好的书画市场管理体制,针对反品充斥、作伪手段多样、鉴定证书难辨等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措施,譬如建立中国书画材料数据库和书画鉴定数据库,完善经验鉴定评价体系,构建书画鉴定的科技应用体系等等。
只有整治与管理机制双管齐下,并且多部门齐心协力长期不懈地坚持综合治理,制假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得以遏制,书画艺术市场才会逐渐得以净化,并朝着健康有序的良性方向发展。
本文由古董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