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凤凰这个地方,不仅风景绝佳,曾被外国人誉为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之一(另一个是福建长汀),有南长城与吊脚楼、石板街及乌篷船这类自然、人文景观,同时也有熊希龄、沈从文和黄永玉这样的名人诞生,不可不谓人杰地灵了。熊希龄曾在1913年7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国务总理,后以业、教育与慈善事业为己任,是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光绪年间他作为随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参赞官之一,东渡扶桑,回国后即向湖广总督端方上书,提出一设学堂、二设公司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在沄洲创立务实学堂,又在醴陵的姜湾办起醴陵瓷业学堂,以实现其"实业振湘"的主张。
醴陵瓷业学堂的开办十分顺利,因为他得到了当时湖南巡抚端方的大力支持,拨给白银1.8万两。熊氏以此款办起学堂并从日本购回机械设备、各国彩瓷标本及其他用品。熊任校长(学堂监督),第一批即招速成班60人曰本技师授艺。瓷业学堂开办两个月之后,各速成班学员手制瓷品烧制出来,竟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彻底打破了旧的套路,令人耳目一新。基于此,以股份制形式迅速成立了醴陵瓷业公司。
瓷业公司开局并不顺利,但经过熊氏的改革整顿,很快获得极大成功,醴陵瓷业也得以空前发展。在论及当时瓷业公司情况时,时人评价说:"该公司所出瓷器文质兼优,雕镂精巧,进步之速令人惊喜。"《醴陵之瓷业调査》载:该公司"经营数载,出品日精,几乎与素负盛名之江西景德镇瓷大有并驾齐驱之势其所发明之釉
下彩制造方法;且为景德镇所不及。""醴陵瓷多用文人,配合新奇,雅俗共赏,且质轻而坚,声大而韵。"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醴陵瓷突破了中国釉上彩瓷单一的传统,以其先进的工艺和创新精神,首创出我国釉下五彩的新工艺,"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塢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釉下五彩的发明,不仅首开中国瓷器制造史上的先河,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而且在1909年的武汉和1910年南洋劝业赛会上,赢得了一等金质奖章,"列名在景德镇之上,名誉日隆,中外咸知"。釉下五彩发明对中国瓷艺的影响是巨大的,熊希龄的功绩实在不小。
國观熊希龄所创瓷业公司烧造的产品,我以为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形制上追求奇巧新颖。如其生产的雕塑美术瓷及各类瓶器,往往能出人意表,与传统造型艺术大异其趣。公司骨干都是瓷业学堂毕业的学生,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在学堂试作时已是各出心机、争奇斗异,全无窠臼,所以运用于生产,便形成一种让人见所未见的新艺术风格。湘省收藏家中有不少热衷此类釉下五彩瓷品收藏者,曾见某人藏有数百件精美之品,其中有数件是瓷业学堂学生完成的毕业作品,如绘工极具文人画味道的釉下五彩小瓶,造型极其独特,非洋非中,其状难以描述,十分新奇秀雅。器身书有数十余字,言明系毕业作品,为某班某学生于某年月日制作,别具情趣。特色之二,是其绘工精绝,基本上采用文人画上器。凡釉下五彩瓶类或文房之品,纹饰以山,清末醴陵釉下五彩花丼紋梅瓶清宣统醴陵釉下五彩山水钛瓶水、人物、花鸟为主,山水绘制多用名家精品,不仅画工精湛,意境浑成、气韵酣畅,而且常绘山水长卷,远山近水,绿树红墙,目之所及,心之所感,每令人生出扁舟逍遥的遐想。山水画虽取自名家作品,又有所改进,颇具新意,赏玩之后,似有相识之感,却又完全陌生,想不出为何人所作,处处见出其匠心。湘省藏家极爱醴陵五彩瓷器中的山水作品,当年为人忽视,价不昂,于今已是万金难求了。而花鸟图饰作品,大多有较高的水准,描划精细传神,构图生动,着色淡雅。器皿上常见牡丹,绿叶红花,肥劲挺拔,画工既精,色彩又鲜而不艳,美而不俗,堪称妙品。笔者藏有一件釉下五彩牡丹纹梅瓶,高35cm,整体线条优美流畅,观之如美人鱼。牡丹肥硕,生机充盈,底部有"湖南制造"款,应为1908年前后产品。这类梅瓶在湘省已极难见到,存世稀少。特点之三,就是五彩色泽优雅,层次变化丰富,有极好的视觉效果与审美效果。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画面润泽平滑,设色自然、淡而有神,一花一叶望之如晨露中乍现,具有饱满的水份感,很有生气。比较传统的釉上五彩,有极明显的视感和手感的优点,釉上五彩既不耐磨损,而且容易褪色,并含有铅毒,釉下五彩则无以上缺陷。
从光绪末年开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以其胎体茔薄、颜色鲜丽、绘工精妙、造型新奇及常见长篇题记等特点,深得世人珍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釉下五彩的先河,而且可以说,在民国前后,它是唯一可与"洪宪瓷"比身价的"官窑器",熊希龄身为国务总理,亲与其事,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故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收藏日兴的21世纪,必将成为藏家梦寐以求的宠物。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