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清代书画装裱的主要特点
清代苏州、扬州两地的装裱技艺名驰全国,"苏州裱"又称"吴装",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贴切,整旧得法;而''扬州帮善于仿古装池,揭裱古画。乾隆年间兴起的北京裱",色彩艳丽,裱背厚重,与"苏裱''颇有渊源。清宫造办处还专设裱作"以裱褙书画。  
 
清代书画装裱在清前、中期和晚清两个时期各具特色。手卷的装裱形式继续沿用仿宣和撞边式、绢转边式、绢镶纸套边式、绢或绫镶撞边式等。绢转边式多用于引首、画心和跋尾尺寸不一或短小的手卷。其分期特点也最明显,清前、中期,绢转边较宽,约在2.5—3厘米左右,到晚清则变窄。仿宣和撞边式在清中期和晚清时也有撞边宽窄之分,但区别不大。清前、中期的手卷尾纸较短,卷型较细;至晚清时期则尾纸加长,卷型比清前期、中期明显变粗。这是清代裱手卷的特点之一。清代手卷包首一般用锦,天头、隔水用绫。清前期、中期所用绵绫质地紧密,图案比较清晰,多为云鹤纹。晚清花绫除云鹤外,还出现了凤的纹饰,但质地疏松,图案较为模糊。
 
立轴的装裱形式,主要有绘绢圈〖或绫圈〗绫天地两色裱、绘绢圈〖或绫圈〗绫天地、加副隔水三色裱,也有仿宣和裱的形式,还有用单色绢或绫整挖整镶。两色裱的惊燕颜色与圈档相同;三色裱的惊燕与副隔水相同,副隔水及边圈大都用浅色的绫或绢,大幅画轴多加宽边。包首改变前代用锦的作法而使用丝绢,颜色以浅色调为主。除单幅挂轴外,还出现以四为基数,乃至10幅以上为一组的条屏或通景屏形式,所用裱绫分期特点同前。清前、中期天杆较细,至晚清时渐粗,有的甚至成为方形。也杆多取普通木料,轴头用材有红木、紫檀、黄杨及牙、角、瓷之别。此外,清代还盛行绫裱粉笺对联、彩锦裱"寿屏"和喜轴"晚清时期黑色卍字锦裱也很流行。
 
册页有经折装、蝴蝶装和推蓬装。经折装较前代并没有明显变化,蝴蝶装则出现绫、绢五镶式。所谓五镶式是指一开册页有两幅画心,开身不用整张绫绢挖镶,而用五条绢或绫条贴在画心四周,中间分心一条,上下左右各一条。推蓬装和蝴蝶装都用纸、绢或绫的挖镶式,既有单页,也有裱成整册的。册页板以楠木板、纸合板、红木嵌锦装、包锦装等较为常见。
 
清代康熙、乾隆朝的宫廷装裱,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以牙色绫较为常见,临近画心的部分多是米色的绫或绢,一般都有两条绶带。图案多为飞鹤,不仅织得紧密而且花纹清晰,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曲是定制,与非宫廷装有明显的区别。绦子是由黄色的丝编织的,扎带为黄色的板绫,轴头用紫檀、红木制成。嘉庆朝以后,宫廷装裱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呈方形。裱绫比较稀松,图案略嫌模糊。除了飞鹤纹饰外,还出现了凤的图案。此外,梁清标等清代收藏家对书画的装裱形式及用料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显得与众不同。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