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乐器,若依演奏方法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我们已谈到的陶埙、骨笛,属吹奏乐。琴、瑟、琵琶等则属弹拨乐。而钟、磬、锾、鼓,即厲打击乐。在古代乐坛上,与管弦为伍时,击奏乐以其铿锵有力、气势恢弘往往成为主旋律。这或许就是钟、磬为什么成为"乐坛之王"的缘故吧!石磬谈过了〖见第23讲),这里说说"钟"吧!
西汉武帝时,有一天,京都长安皇宫中未央殿前悬置的一口大钟,无缘无故地响了起来,直闹了三天三夜。皇帝很奇怪,召集群臣询问缘由。先问待诏王朔,朔说:钟是铜铸的,铜厲金,无端自鸣,是兵祸的先兆。又问博士东方朔,朔答:山将崩,钟先鸣,这是地动的征兆。武帝又问:当在何时?朔对:五曰以内。三天过去了,南郡太守驰报,南郡地动引起山崩,广延二十余里。皇帝大笑,赏赐东方朔锦帛三十匹。
这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是否有根有据,有待考证。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现象不是绝无仅有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夕,北京海淀区也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口多年的枯井,忽然夜半发出牛的叫声。附近居民深以为怪,就到井边去察看,井中并无任何异常。不久,唐山大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将要发生,为何钟鸣井叫呢?原来,地层内产生的运动,也是有"声音" 的。这种地声经地面传播,遇到中空的枯井、铜钟,就产生"空穴效应",如同有了扩音器,将微弱的地声扩大了 ,人们就听到了 。
钟井自鸣伴随地震现象出现,人或以为怪。可先民早在几千年乃至上万年以前,就已利用这种"空穴效应"的声学现象制造乐器了。最古老的"鼓",就是中空的树干,以及粗竹。有趣的是,这空木、粗竹与钟腔、井穴一样,都起着音箱的作用。至今,乐器上多置有音箱,谁以为怪呢?
钟的发明很早,相传,黄帝时代就有了,是黄帝臣子倕发明的,已有5000年的历史。然而,这种古老的传说是值得推敲的。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新石器时代的乐器已发现不少,已知的有骨哨、骨笛、陶埙、陶铃、陶鼓、陶喇叭,以及陶钟、石磬等。这些或是实用乐器,或是模型。但是,均可视为后世形制相类乐器的祖型。
从音乐学的角度看,那就有些不同了 。比如陶钟,或竹木质的中空器,虽都可以击奏出声响,而音质是难以固定的,也就难以奏出旋律。只有历史已进入青铜时代,以青铜铸钟,音质才得以逐渐固定。显然,只有铜钟才堪称是一种作为真正乐器的钟。陶钟与铜钟,两者有质的不同,其关系,犹如猩猩与人,最多也只能说前者是后者的远缘祖先。
铜钟,最早在夏代已开始铸造。战国时的孟子和他的学生似乎曾看到过一个夏禹时代的钟,师生还进行了一番讨论呢!近半个世纪来,夏文化的探索已为中国考古学家所注意。在夏人活动的晋南豫西地带已多次发现大体相当于夏代的青铜器皿。今后,随着夏代考古工作的发展,夏钟的发现不是没有可能的。
目前,我们见到的铜钟最早的是商钟。商钟种类很多,有用手执着敲击的"执钟'',也有置于木座上演奏的"铙钟",还有悬置起来击奏的"悬钟"。悬钟又有单悬的"特钟",与成组的"编钟"。商代编钟,早年发现的都是大、小三枚一组。1975年,在安阳殷墟的一座王室大墓出土的编钟,是五枚一组。这是目前已知的数目最多的商代编钟。
周代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伴随着贵族阶级"钟鸣鼎食"的需求,编钟的铸造技术水平发展很快。西周中晚期,编钟已有八枚一组的。春秋时,又发展为或九枚、或十一枚、或十三枚一组的。四川涪陵出土的错金编钟,是战国初的遗存,已为十四枚一套。从编钟由少到多的轨迹看,周代的音乐,有着迅猛的发展。
先秦时,有个师旷辨音的故事,恰好可以与此相印证。故事说:晋平公〖前557—前532年在位〗欲祷钟,钟铸成了,平公很满意。可是,乐师师旷敲了敲,听了听,说钟音不准,提出销毁重铸。晋平公不同意,其他人也不同意。师旷说:现在, 我们不销毁重铸,就会贻笑后人,只好让后人销毁重铸了。果然,后世有位音乐大师发现那套编钟的音律确实不准,只好重铸了。这虽只是一例,足见当时乐师辨音之精确,态度的严肃认真了。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