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北方的骑马民族,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草原文明,演出了一次次威武雄壮的活剧。在群星灿烂的骑马英雄中,成吉思汗堪称一代天骄。他统一了蒙古大漠,也以铁蹄践踏了欧亚大陆,其功其过,皆出之于鞍马之上。相传,他的山陵选择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也同骑马有关,因他从那儿经过,马鞭无端落在地上,遂掘地埋鞭,堆土成丘,而确定为身后长眠之地。
300多年来,草原人民年年来这里举行盛会,祭祀这位民族的英魂。清代初期,为纪念他的鞍马之功,特制了征战、狩猎、生活用的三套鎏金雕龙鞍、镫,供奉在陵前。这套鞍镫,通高30厘米,长59厘米。
中国马鞍的历史是相当古老的。据考古研究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马已在中国的土地上被驯养,以马驾车大约也有四千余年。骑马晚于驭驾,也有近三千年之久。传统的说法是,贵族骑马约始于春秋。但是,那时骑马还不是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主要的方式还是乘车。不过随着骑乘被采用,原始鞍具大约也出现了。在孔子整理的古史《舂秋》中记载,公元前589年,晋齐两国争雄,会战于"輋" 1 "鞍",即著名的"輋之战"。輋为地名,今山东省济南市。字从革,安声,本意为马鞍的鞍。如此释不误,则春秋中期已有马鞍,并用以作为地名,所以鞍的发明或应较此时更早。
上述两例,皆是依据古文献的记述而进行推演的,尚难作为确证。目前,已发现的确证是一面战国铜镜,铜镜背面铸有骑马武士纹,马背上已备鞍垫,这面铜镜出土于洛阳金村战国墓。它是目前已知有关马鞍的最早的图像资料。
1976年,在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大量陶俑,发现有陶质鞍马,使我们看到秦代马鞍的形制:那是一种软鞍,没有鞍板,鞍桥也不明显,像在马背上加了一层皮垫,即"鞍垫"。它是目前已知的马鞍之最早的实物模型。
汉代的马鞍已出现鞍桥,前后鞍桥与鞍板的脊线相垂直,形若平头方枕,可称"两桥垂直鞍"。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青铜骑士俑上的马鞍,两桥就是垂直的。它比前代的皮鞍适用,却不如后世的典雅秀丽。
马鞍到晋代已近成熟。这从1973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孝民屯晋墓中发现的马具得到了再一次证实。孝民屯晋代马鞍,鞍下有鞯,即鞍褥,以防磨损马背,鞍有鞍板,板上前后有鞍桥,两桥仍是垂直的,而桥肩已为拱形,并以鎏金铜叶片包镶。可以说,中国式的马鞍至此已奠定基本形制。
两晋以降,直到唐代方出现后鞍桥向下倾斜的马鞍,更加便于骑乘。可名之曰"后桥倾斜鞍"。尔后,鞍具的制作主要是在造型上追求典雅,在工艺上追求华美,雕银鎏金、髹漆绘彩,更加富丽堂皇。
鞍与镫,今日往往相提并论,然而,马镫比马鞍至少要晚出一千年!当马鞍的形制已臻成熟,马镫却刚刚嶄露头角。然而,中国的马镫在世界上却是资格最古老的。
马镫的原始形制只不过是从马鞍左前方垂下的一根皮条,下端结有圆形套,名曰"脚扣",只在上马时蹬一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三
件陶骑马俑,在马鞍的前鞍桥左侧垂有一只形近三角形的小镫,镫上系的革带很短,只及人腿部的一半,上马时可蹬踏,上马后就不再用。可能就在这时原来皮质的"脚扣"已改换成金属的马镫。稍晚二十几年,在河南安阳晋代古墓中出土的铜镫,呈圈状,只有一只,这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年代最早的单马镫实物。
公元四世纪初,单镫发明以后,骑手们可能很快就发现脚踩一镫,不易平衡, 不便骑乘。于是,在右侧也加一镫。这一来,使得骑手乘骑时身体重量的支点,由原来的一个(臂部》,变成了三个〖加两脚〗,更易于保持身姿的平衡,且舒适、省力,便于久乘远行。所以,单镫出现以后,没有多久,大约在同一世纪里,双镫就迅速地在东方广泛流行起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双马镫是1965年在辽宁省北票县北燕冯弗素墓发现的。那是一副制作精美的桑木芯包着鎏金铜片的马镫,镫作圆三角形,长23厘米,宽16.8厘米。马镫外饰鎏金,内涂黑漆,精美而牢固。这个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415 年。显然,这时的马镫,已然走出原始形态,进入到双马镫迅速发展的时代了。
双马镫普及后,重装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也随之出现了 ,也迅速成为冷兵器时代主宰世界的力量。君不见,东方蒙古铁骑橫扫千军的英雄气概,令欧亚大陆为之震惊!君不见,东方马镫传到西方,欧洲出现了一个"骑士时代",还发动了 "十字军东征"!想想这些,就不难理解马镫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发明与使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竟然如此重大了。
正如英国博士李约瑟说的:"就像火药在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阶段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马镫的发明让东西方骑兵都经历了各自的辉煌时代,当火器时代到来,也就都逐渐日薄西山,夕阳西下了。
成吉思汗陵的供奉雕龙鞍镫,堪称中国骑马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草原文明的象征,将其奉献给北方草原文明史上的千古英雄,令人不要忘记北方骑马民族的辉煌岁月,也许是最为得体的吧!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