瓿是古代的盛贮器。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青瓷和黑瓷等制品,多仿西周时青铜器的造型,战国和汉代较为流行。早期器型为平唇短直口,斜肩,扁圆腹,平底,或底部附三扁平足,肩部贴对称铺首耳,耳面高出器口;中期肩部渐鼓,双耳顶端逐步降低,与器口齐平,底下三足消失;晚期体形较大,敛口,宽平唇,球形腹,双耳低于器口,形似大罐。
到东汉中晚期在浙江上虞、宁波、永嘉、慈溪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在河南中州路,河北安平,湖北丹阳,东汉墓葬中都出土有不少青瓷。特别是,江西、安徽、浙江出土较多。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乡小仙坛,东汉晚期遗址的瓷片和附近的瓷土矿瓷石样品进行了多次文物鉴定。其鉴定研究成果说明上虞的瓷片就是用附近的瓷土做的,表明该窑的制品,瓷质光泽,透明性好,吸水性和显气孔率低,是在1260—1310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釉层比早期青瓷增厚,有较强光泽,胎釉结合紧密,已基本符合近代瓷的标准。所以说东汉晚期烧成了青瓷,此时流行的纹饰是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此外在外壁还有拍印的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折叶纹、重线三角纹和方格纹等。
天津博物馆藏汉青釉划花鸟纹瓿,高28.5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14.8 厘米。直平口,圆唇,鼓腹,平底。上半部施青釉,从肩部到中腹部有三组三道凸起的弦纹,肩部第一组弦纹上下的青釉下画有构图简练,线条纤细的花鸟纹,生动优美。肩部第一、二组弦纹间贴有对称的双兽耳。此罐造型敦厚,胎质致密,胎釉结合紧密,釉色莹润光泽。已具备成熟青瓷的一切特征。是汉代江浙地区所产青釉瓷的典型代表。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