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由于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这是因为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如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了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文物鉴定专家讲: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 "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I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但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还可以,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线描釉里红瓷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膩、紧密,白中略灰。釉面具明代瓷器的特点,釉质肥厚、滋润,釉色发青白。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縮釉点或縮釉线,露胎处见窑红。洪武釉里红目前发现均为大件器物,有瓶、盘、碗、壶、炉、等,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缠枝莲叶纹、扁菊花、牡丹、莲花和茶花,扁菊花较为多见,另外松竹梅也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