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器也可以作为书斋里的雅物。
匏器就是葫芦器。葫芦谁都知道,一剖两半为瓢。我小的时候,家里水缸盖子上搁着的就是瓢。当然,除了舀水之外,也有用瓢舀米舀糠的。至于背葫芦的郎中或道人,早已经没有了。
将葫芦加工成艺术品,通常就称为匏器。
匏器有两种,一种是刻匏,一种是范匏。
刻匏是在葫芦上雕镂出文字与景物。据说道光年间北方有一个徐某人,就是刻匏高手,所制"三小儿斗蟋蟀图"匏器,颇负盛名。匏器上三童子,一垂髫,一小髻,一双鬈,面目各异,手持逗草,神情专注。而且是铲地浮雕,阳线突起,如自然天成,不见一丝一毫斧凿的痕迹。这人个性孤僻,终身不娶。嗜酒,却不与人共饮。偶制成一器,携出,便立即被人抢购而去。基本上是一金一器。得到银子之后,这徐某又立即就去沽酒独酌。酒尽再制。反正是室无长物,囊无余资。真可谓挟一技而活,生存得非常自信。
这倒使我想起民国有一位西湖老人,总在湖畔钓虾,每次只钓数只,一足数立即收竿回家喝酒,天天如此,绝不多约一只。这南北二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非常知足。
一段闲话。再说范匏。范匏就是用模子套在生长着的嫩葫芦上, 用禁锢法使之天然长成的匏器。模子有泥制,有木剜,其形或为瓶,或为盘,或为盂,镌以文字与花纹,纳幼葫芦于其中,成熟之后,各随其范的形状大小自成一器,奇异精巧至极。尤其款识隆起,宛若砖文。有极小的,可作女人耳珪,皆天生老成。
据说好玩的康熙皇帝,就曾在瀛台丰泽园中,择旷地种植葫芦,命专人范制匏器。
说到范匏的历史,有的记载认为源于晚明太监梁九公的首创。但日本现存有一只从中国传去的"八臣瓢",也是范匏。此器据说原藏日本法隆寺,明治间献入宫中成为御物。其形似一只双耳罐, 绘有三组人物。分别是"孔子与荣启期问答图''、"苏秦和张仪向鬼谷子先生求教图",再就是商山四皓盘游图。绘图有唐人风格。
而按照商承祚先生《长沙古物见闻记》中的"楚匏"说,范匏的起始年代则上溯到了春秋时期。这只是文物鉴定界推测。所谓"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成取用''。也就是说楚地有匏质的笛子,那是将幼葫芦纳于竹管中长成。可惜这件匏笛已经毁坏了。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