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汉开国主刘奕,初名岩,更名陟,复名岩,改名龚,终名龚。祖籍上蔡,一说彭城。刘隐庶弟。隐为静海军节度使,龚则副之。及其兄病殁,梁末帝尽以隐之官爵授龚。梁贞明三年(917年),即帝位于广州,国号大越,改元乾亨,明年改国号为汉。关于南汉最初铸钱事,以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汉一》所记二则为详实。
其一:
是岁(按:即乾亨元年,917年),……铸"乾亨重宝"钱〈李孝美《钱谱》曰:乾亨重宝,径七分,重六铢。洪遵《泉志》曰:此钱止重三铢六参〉。成书于北宋末期、撰者佚名的《货泉沿革》一书也指出:"乾亨重宝,伪汉刘俨所铸。"^今所见南汉铜铸乾亨重宝钱,制作朴厚,传世数量不甚少。北宋钱币学者李孝美谓之重六铢,当是记实之言。洪遵所说重三铢六参,可能是将记铅乾亨重宝钱之文误置于此。
其二:
乾亨二年……是时以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泉志》曰:铅钱有二品,轮郭锲薄,文曰"乾亨重宝"。大者径寸,重三铢九参,重宝二字传形;小者径九分,重三铢六参。传形,反书也)。
此段引《泉志》文,比之明万历刻本《泉志》本文"重三铢六参"的参字下,少"余抵岭外始获此钱,若铜钱今世所存至多"17字,可能为吴氏删略者。依据洪氏说法,南宋初期岭南铅钱少,铜钱多,而证诸近现代出土实物,则是锎钱少,铅钱多。洪氏所说乃是就其时市面钱币流通现象而言,为一时一地之事。这类铅钱制作不精,广穿狭穿并见,钱样大小厚薄不一,钱面文字形体不尽一律,间有钱文作传形者,形制不甚规则。从出土记录而言,这类铅乾亨重宝钱,均出自广州地区,但至今在广州附近尚未发现过铸钱遗址,在省内其他地区也未出土过这类铅钱。独于1982年9月,阳春县文物鉴定队在该县石望公社铁屎径古代冶炼遗址中,收集到出土铅乾亨重宝钱石范七块,其中正范四,背范三。此种钱范为初见品。据目睹者称,当时所出钱范甚多,均巳埋填在原出土处。据邑志称,阳春产铜。今不见铜钱范出而却出铅钱范。广州出土铅钱特多,而未见记载钱范出土事。此为不可解者。语云地不爱宝,相信日后会有更多南汉文物出土,有可能解释这一问题。
从上述所引史籍和宋代钱谱中,对南汉祷行铜、铅两种乾亨重宝钱的著录甚为明确,并未及铜铸乾亨通宝钱。传世的乾亨通宝铜钱,制作精好,甚罕见,《历代古钱图说》一书列为南汉钱,有的专著认为是改元乾亨时的初铸品。详审之,通宝钱的文字不类南汉铜、铅两种钱的风格,却与有些辽钱的形制相近似。古谱《货泉沿革,北地钱》首列乾亨通宝铜钱,定为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耶律隆绪铸。按:辽圣宗耶律隆绪于乾亨四年(982年)九月继景宗耶律贤位,次年改元统和。乾亨通宝当是耶律隆绪践祚之初所铸。成书于北宋后期的《货泉沿革》一书撰者去宋初未远,亦必了解辽国鼓铸情形,其将铜乾亨通宝定为辽钱,将铜乾亨重宝定为南汉开国初遗物,信必有所本。明本署名董遒撰《钱谱》,系出自宋佚名《货泉沿革》一书,所记南汉乾亨重宝, 辽乾亨通宝之文字并同。清翁树培《古泉汇考》和清张崇懿《钱志新编》二书,均持乾亨通宝铜钱辽铸说,翁氏并作引证称:洪遵引《虏庭杂记》曰,辽景宗朝置铸钱院,年额五百贯云。专史如《十国春秋》、《南汉书》及道光《广东通志》等书,对南汉铜、铅两种乾亨重宝钱著录明确,宋、明、清三代钱币谱录家主张铜乾亨通宝为辽铸,印证传世实物,似应从《货泉沿革》之说,铜重宝为南汉铸,铜通宝应归属辽代旧制。
至于铅铸乾亨重宝背文释读问题,往昔论说分歧。近人有认为此种钱币背文的邕、邑实为一字,邑字应作邕字省书读气理由是唐贞观年间置邕州,治所在宣化县(今广西南宁市),十国时为南汉领地。今经洗刷的钱币背文,邕、邑两字判然不同,以作两个字释读为宜。査《十国春秋》称,后主大宝六年(963年),"赋敛烦重,邕民入城者,人输一钱。"近时武宇红先生发表的《乾亨重宝铅钱》一文,作者将广州市博物馆馆藏出土南汉铅钱中抽出258枚,面文均作乾亨重宝,其中背穿上邕字17枚,邑字21枚,其余均为光背。这是第一次从大批藏钱中抽样洗刷清理,原钱特点毕现,背文既有邕字,也有邑字。武氏认为应分别作邕、邑两个字读。是则背邕字乾亨重宝铅钱, 有可能专为邕民入城之用所制,类乎一种入城税钱。邑字本作地方解,古义为封地之意,大曰都,小曰邑,通训为国。联系史文字义,此种背邑字钱,有可能是专供城内使用之作;也有可能是为城内居民外出回归缴人城税之专用钱。而规格大小不同,传世数量甚多的铅乾亨重宝光背钱,当是历代南汉主专供城内流通鼓铸的。
近百余年来,在广州地区时有大量铅乾亨重宝钱出土。解放以后,在广州市郊建筑工地曾先后四次出土过大批南汉乾亨重宝铅钱,共计600多公斤。近几年来,广州又多次发现窖藏的乾亨重宝铅钱,在黄华路基建工地一处就出土 200多公斤,为近年来发现最多的一次。如此大规模出土,不难想像千年前铸币规模之宏大,非短期内所可成就者。关于南汉铸钱,仅见乾亨元年、二年两则简略记载,未及铸额事。其后历殇帝、中宗、后主,均无铸币记录。惟《十国春秋'南汉三》记大宝五年(962年)事云:
是时,城以内行乾亨铅钱,城以外行乾亨铜钱,犯禁者罪至死。凡百官俸禄给铜钱者,多出自上恩焉(《十国纪年,汉史》曰:乾和后多聚铜钱,城内用铅,城外用铜,禁其出入,犯者抵死。俸禄非特恩,不给铜钱)。这一记载系于大宝五年,可知自乾亨初年以来,以至大宝五年(962年),行使铜、铅乾亨钱无间,南汉历朝相继不废鼓铸自在理喻中。后世出土铜钱少,铅钱多,适与史文记载使用铜铅两种钱币情形相合。铅乾亨重宝钱多次大量出土,足以说明铸额大,流通时间长,在南汉社会经济中发挥过重要的货币职能。南汉实行铜钱铅钱兼行的货币制度,但铜钱祷造数量不大,流通渠道有限制,无论是从史籍上分析,或是就出土实物而言,都显示出南汉铅钱的重要性。而且以铅作币材的官钱,铸造数量之大和行使时间之长,在十国间也是突出的,在广东古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