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启功、王静芝、陈其铨四位前辈的书法展在台北、台中举行之后,5月30日又在北京展出。这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
四老中的台静农、王静芝、陈其铨三位先生,都是启老的翰墨同仁,因共同的书画、诗词歌赋等爱好分别与启老相识;会友以文,诸老都具耿直笃实的品行,又都以教书育人为职业,自然都成为启老的挚友。
四老是名扬海内外的学者、国学大师、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蜚声大陆、台湾乃至海外的著名画家、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是真正的“仁人墨客”的作品。
论及四老的翰墨情谊,以台老与启老最为悠久,始于二老在北平辅仁大学的初次见面。
当时台静农先生30岁,受聘于辅仁大学,在中文系做副教授,并兼任陈垣校长的秘书。受慈父影响,台先生自幼喜好国学,擅长书画、篆刻。曾经肄业于北平大学国学研究所,是研习国学的高才。后追随鲁迅先生,并成为鲁迅的挚友。作为未名社的骨干成员,台先生是杰出的小说作家,也是两岸公认的新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
启功先生当年只有21岁,初次找到工作,刚刚步入社会。启老亦深受家学影响,自幼攻读经史子集,工于诗词书画,立志做一个画家。
他们俩人,一个是具有左翼思想的激进青年,一位是前朝逊帝的旧贵族后裔,但是,对于国学文化的共同爱好,让他们一见如故,迅速成为好友。
台老不仅非常欣赏启老的画作,视为文人佳品,还很看重这位小他十岁小弟的艺术天赋和脱俗品行。而启老也非常钦佩台老的学识和治学方法,更敬重台老善良忠厚的人品。他在晚年常常向后辈们念及,当年辅仁一群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同事们在一起或交谈教学心得,或论诗作画。诗文唱和,扬才显德,相互切磋,相得益彰。台老许多周密深刻的见解,提供了为学的门径,引起了启老的共鸣和赞许。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北平沦陷后,台老决定离开北平赴四川。临走之前,辅仁故友饮酒惜别。启老在醉意中作《故都寒鸦图》赠台老。画面中林木黯然,杂草丛生,满目凋零,景色昏沉,群鸦惊飞,黑云压城。作者似乎预感到故友星散,再聚无期的凄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此画被台老视为珍宝,从北平到四川再到台湾,一直随身携带。46年后,当台老再次欣赏、感受那画中意境时,怀念故友在画旁题跋了一段文字。一幅画见证着二老亦师亦友的交情。
此后,在台湾的台老潜心于国学,更重新拾起书画技艺来,舞毫弄墨以排解心中郁结。台老对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留有不少佳作,这次展出的仅是一小部分。
在大陆的启老,原本一心一意圆自己的画家梦,结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古典文学同样也成了他的寄托,练字成了排解愤懑的工具。
“拿起笔作刀枪”的日子练就了启老的写字功夫。他曾总结有五大好处,练出了独特的“大字报”体。尽管是戏言,风格独特的“启体”也的确脱胎成熟于“文革”结束之后。
后来,二老联系中断近4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形势缓和,二老逐渐恢复了联系。启先生写硃竹寿石扇面赠台老,台老临《寒食帖》回赠启先生。此时台老已是疾病缠身,风烛残年了。
1990年,台老病重以后,托人送给启老自己的著作,上书“永念”,启老倍感沉重。后在香港友人的协助下,在香港与台老通了电话,当时台老已经几个月不能进食,二老最后叙旧道安。数月后台老仙逝。启老作挽联:河月日星风期无忝,文章翰墨师友平生。
纵观二老命运的悲欢,无不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老的墨宝,从立意到表象、从笔法到内容寄托着对现实的感慨,抒发着动人的情怀,无一不打上时代的印记,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珍贵的史料。此外,他们对学习书法的见地也出奇的一致。台老主张学习书法一要多临帖,二要临写“墨迹本”为佳;启老也主张多临帖,且“师笔不师刀”。
正因为二老的深厚友谊超越了年龄、阶层、信仰、民族、距离等的差异,所以就能超越时空定格在永恒,为后人所景仰。
王静芝先生当年也曾在辅仁大学中文系就读,小启老三岁。那时,他痴迷于启老的水墨丹青,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启老的忠实“粉丝”。由痴迷喜好转而拜师学艺。但启老不愿以师自居,便以友相待,王老则经常去启老家中写字作画,切磋技艺。
启老对静芝先生很赏识,尽心辅导,将自己的技法倾囊相授,甚至把自己收藏的古人真迹也拿出供其临摹。几十年后,王老作长诗《元白师》回忆他们的友谊。他描述自己看老师作画的情景,被那妙笔生花、风格高雅的画作所迷,陶醉在一笔一墨的山水云树间,字里行间充满感激之情。
王静芝先生在抗战时期去了重庆,在辅仁大中文系当了一名教书匠。王老不仅在古典文学方面著述丰盛,亦对书法有深入研究,师从沈尹默先生。王老曾与台静农先生、孔德成先生等学者组建过“六修书画会”,为弘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过努力。
两岸关系缓和以后,王老曾专程赴香港参加启师的书画义卖,认购书画并邀请先生到台湾访问。后来,台北故宫邀请启老出席学术会议,王老又积极多方协助,多次与启老有书信往来,却皆因多种客观原因未能成行。二老的联系一直保持到2003年王老去世。启老为之写挽联:迟长三年论艺弥谦增我愧,一眠千古遗文永寿仰公贤。
陈老陈其铨先生,是台湾的著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他热爱书法、传授书法、弘扬书法,是把书法作为神圣的事业而执着奉献一生的人。他自幼习书法,诸体皆精。晚年,陈老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各种字体的特点,取其适当部分综合成一体,集合成字,创立了独特的“综合体”。
陈老对汉字和书法的演化历史也有深刻的研究,著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概要》等多部著作。陈老还是专职的书法教育家。他自1949年应聘做台湾东海大学书法教授,一直从事书法教育,桃李遍天下。不仅如此,上世纪60年代他在台湾举办书法研习班,开创了公务员研习书法的风气;70年代主持台中图书馆书法讲座,培养了大量中小学书法教师;80年代,他创 “弘道书学会”,学员遍布台湾全岛,引领全社会学习书法艺术,影响深远。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新加坡书学会的安排邀请下,海峡两岸的书法家相聚交流,启老与陈老相识。尽管在此之前两人从未听说过彼此,却由谈书论道而一见如故。启老对陈老所创立的“综合体”书很欣赏,赞其胜过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陈老对启老丰富的学识很佩服,双方成为好友。2000年,陈老来北京举办书法展,启老已患眼疾,视力模糊,仍力挺好友,为之题写展标,并作诗祝贺。
如今,四老虽然都已仙逝,但他们的作品将作为珍宝代代传承,他们之间的友谊将作为佳话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