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从靑铜器的铜质鉴定青铜器
青铜器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时间长了,呈青灰颜色,因以得名。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在青铜冶炼中加入锡可以改变其熔点和硬度这个道理,对用途不同的青铜器,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考工记》中,就有关于青铜器合金不同配比的记载:"钟鼎之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斧斤之齐五其金而锡居一","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削杀矢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鉴燧之齐金、锡各半"。据有关部门对一些出土实物的测定,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之比基本符合这一"方剂"的配比,《考工记》中所记载是可靠的。如对司母戊大方鼎进行的化学定量分析测定结果是,铜占 84.77%(锡占11. 64%,铅占2.79%),接近六分之一这个比例。又湖北江陵出土的一把越王勾践剑进行无损测试,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铜、锡,还有少量的铅和微量的镍。加锡不仅可降低熔点,且可使合金更有硬度,但锡含量超过25% ,会导致其刚脆、易断,故古人的经验是"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由于古代青铜器是以一定比例的合金冶铸而成的,从商周到春秋战国,各种青铜器物中的合金含量有所变化,宋、明、清、民国时期仿制的假冒品,其合金含量与先秦的青铜器差别较大,测定其合金成分及其比例的变化,就可知其真伪。
 
战国时代以前的青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锡的成分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宋代仿的青铜器,铜色为黄中泛红,合金成分中加入少量的锌,含锡量减少,含铅量增加(因锡较贵重,又较缺乏,便以铅、锌代替锡)。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伪器,含锡成分极少,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铜质一般通过器物的耳、足、口沿及底部露铜处可观察到。在古玩市场上,一般凭经验判断其铜色,可略知其合金配比,这虽不如现代科技方法那么可靠,但在无科技设备条件时,仍有一定的作用。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