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从惊喜到惊吓:谈最近发生的两件文物事件

  最近的这个星期,有两则关于文物的消息颇为有趣。一则是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为文物爱好者们带来了惊喜,上市之后很快即告售罄;另一则是河北衡水市一家博物馆展出的各色“稀世珍品”过于光怪陆离,令参观者大惊失色的同时,也引来了无数网友的大肆吐槽。

  在近日发表的一篇博文里,作家马伯庸详述了他在河北冀宝斋博物馆里的奇幻之旅:不仅看到了黄帝时的五彩描金瓷器,还看到了穿着中山装的元代十二生肖,雍正朝瓷器上的十二金钗让他怀疑《红楼梦》的成书年代,而晋代斗彩盘上的“三英战赵云”则……(此处略去300字)。由于“出格”的展品实在太多,马伯庸不禁大呼,“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啊”!其实,马伯庸并不是惟一受过此番惊吓的人,收藏家马未都去年8月也曾在博客中讥讽过此馆的藏品乃是明显的仿品——这家博物馆藏品多,国家博物馆的汉陶说唱俑,他那里是银的;宋代5大名窑他有4个展柜;直径1.7米釉里红元代大盘,能颠覆中国陶瓷史,我说,什么国宝您都可能有,但不可能您什么国宝都有。

  同样是对国宝的模仿,台北故宫的方式就大受欢迎。他们推出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就是康熙皇帝朱批的复制品。台北故宫发言人金士先表示,全部2万卷现货上周一下子就卖空了,几乎是“秒杀”的速度,目前已没有现货,最快也要等两个星期。相对于那些以“三英战赵云”为卖点的斗彩盘子,“朕知道了”纸胶带的工艺并不复杂,成本也很低廉。但因其创意与随处可见的日用品相结合,满足了普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从而展示出独特的价值。

  表面上看,带来惊喜的创意和令人惊厥的仿品,差距往往仅一步之遥,只要稍作改变,低仿古董就可以成为很不错的工艺品。在河北冀宝斋博物馆里,也展示着不少很有特点的萌物,比如带着一脸不情愿表情的关帝爷,画风卡通的中国龙。这些物件若能以普通文物衍生品的形象示人,而不假以“明清古董”的名号,不但不会引来斥责和讥刺,说不准也会像“朕知道了”胶带一样受到追捧。

  但事情却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在“惊喜”与“惊吓”身后,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复杂的利益纠葛。在“朕知道了”胶带热卖之后,有人主动提供意见,希望台北故宫可以推出“本宫乏了”、“圣旨到”、“跪安吧”等创意纸胶带,被台北故宫拒绝。在台北故宫看来,生产文创商品的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就连“朕知道了”这样的口语也有其弦外之音:其本义是对奏章内的建议并未接受,但也不必对建议者给予斥责),不适合使用“戏剧流行语”,即使能获得商业利益也不行。

  收藏家马未都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像冀宝斋这样的博物馆全国各地都有。“大部分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我看到的情况就是,有很多博物馆跟政府换资源,盖一个假博物馆,然后跟政府换土地资源。现在博物馆成为社会的‘香饽饽’了,政府也不一定懂。而且越是假的博物馆,规模还越大。”从公开资料上看,冀宝斋博物馆的头衔还不少,不仅是国家3A级旅游区,还是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和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博物馆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已毫无疑问,而其背后是否有马未都说的那种利益交换,则不足为外人道了。放眼全国,不仅假博物馆盛行,各种花样繁多的假古迹也纷纷拔地而起。也早有论者指出,这种“大拆大建”往往会导致真文物遭到破坏,而其背后则往往隐藏着政绩冲动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突破重重阻力,迈出正确的一步并不容易,但惟有如此,才能从“惊吓”走到“惊喜”。否则,恐怕我们的孩子就只能在假文物和“本宫乏了”的环境里感受传统文化了。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