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报道了王居正墓、林文英烈士殉难处纪念碑两处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引起了市民的关注。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王海萍故居、郑存礼故居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一些文物古迹管理缺位,情况不容乐观。
1、文物古迹屡见荒凉景象
10日,记者来到秀英区长流镇堂善村,在王海萍侄子王陛钺的带领下找到了王海萍故居。王海萍故居大门紧锁着,部分房顶已经坍塌,院子里长满了杂草、藤蔓,看起来和周围的老房子差异不大,门上有一块招牌,写着“王海萍故居”,没有找到相关文物单位的牌子。王陛钺说,虽然这里已经被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有关单位还没来立碑,王海萍故居的一部分已经成了危房。
位于琼山区府城镇达士巷20号的郑存礼故居也入选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情况也不容乐观。这座清代宅子的大门敞开着,门前堆着干柴,院子里放置着各种杂物。郑存礼后人郑振芳说,这座老宅至今住着30多名郑氏子孙,有些子孙已经将自己家的房子重建,所以记者在参观时看到了老宅中的现代建筑,也有荒废的老房子。记者在一个院落里看到了大量干柴靠墙堆积,当被问及这样堆放是否会对文物产生火灾隐患时,郑振芳却有些吃惊:“我们这里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了吗?”
在达士巷里,记者问附近居民是否知道钟芳井,许多人都回答不上,这口井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就只是一口生活用水井,它位于达士巷10号门前,周围并没有立碑说明。记者看到,该井边安装了一根铁管,一端伸入井内,一端引入民居,地上用水泥将该铁管固定,还有一根胶管也在接井水,井边有间民房正在建设,沙尘飞扬。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称,这口井到现在大家还在使用,也不知道它是文物,没有特别的保护意识。
2、多数文物没有专人管理
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说,目前我市有10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建设有4点要求,一是要有标志碑,二是要有管理机构或者专人管理,三是记入档案,四是划定保护范围。但由于资金、人手不足,我市绝大部分文物无专人管理。目前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在制作中,将在今年安装到位。
王大新称,近几年,海南省对文物保护的工作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也逐渐增加,但是需要修缮、维护的文物众多,只能按照轻重缓急,先将资金用在有重要历史价值、有旅游价值或者是濒危的文物上。我市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非国有,如果所有人不具备修缮、保养的能力,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帮助。
针对本报报道过的林文英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周边环境脏乱的情况,以及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问题,王大新表示,以后将会多走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当地居民、文物所有人沟通,宣传文物保护法规,提醒在文物保护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3、市民建议加大保护力度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文物鲜有人知,没来得及立碑的文物更是让人不好找。不少市民呼吁加大保护力度,别让这些文物古迹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市民曹先生称,身边就有文物却不知道,主要还是宣传得不够,市民自身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他曾在网上搜索一些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资料,却发现很少,而且来源也并不权威,这给想了解文物的市民带来不便,也不利于文物保护宣传,建议有关部门利用门户网站介绍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以及普及一些文物法规。(林菲)
来源:海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