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磁州窑历代烧造概述
  磁州窑,是因磁州而得名。磁县,古日磁州。位于河北省南端,是古代南通郑卫、北达燕赵的咽喉要地。历史悠久,矿藏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烧瓷的原料,藏量极为丰富。战国时为赵都邯郸近郊,秦朝为邯郸郡,汉朝属冀州梁期县,后归魏郡武安县。此后隶属魏郡、司州、相州等地。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以滏阳县置慈州①。不久,为与山西慈州区别开来,将"慈"改作"磁"为"磁州"。唐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因"磁"、"慈"同声,改"磁州,'为"惠州,'②。宋朝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改"磁"作"磁"为"磁州"③。1913年改磁州为磁县至今。
  磁县是我国北方烧造瓷器较早的地区之一。贾璧青瓷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磁县西部的山峦中,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大川,在这个大川的中间有三个村庄。在北边的叫北贾璧,南边的叫南贾璧,中间的叫中贾璧。在北贾璧村南寺沟的台地上,有早年烧造青瓷遗址一处。
  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曾亲临现场考察过一次,调査报告发表在《考古》杂志1959年第10期上④,初步认定为北方隋朝青瓷窑址。1975年月,磁县城西东槐树村出土一座北齐高润墓⑤。随葬品当中有青瓷碗两件。其中一件与贾璧窑遗址采集到的青瓷碗,从胎体、造型、釉色、口径、底足等各方面比较,完全一样,也与冯先生报告中谈到的相同。
  为润墓有青石墓纪年明确,听以重新认定:嗞县北贾璧青瓷窑在北齐武平七年以前,就开始烧造青瓷了(与此相邻的东南青碗窑村、西南青碗河村,相传都是当年烧制青瓷而得名的村庄,故名青碗窑和青碗河村。但在磁县文物普査中,青碗窑遗址仅发现白瓷和仿钧窑瓷,未发现青瓷。此外,现在峰峰矿区临水镇原归磁县管辖)也有一处青瓷窑遗址,后被居民盖房占压⑥。据邯郸陶瓷公司的同志介绍,这里的青瓷片,与贾璧寺陶窑遗址的青瓷片还不一样,时间要晚于贾璧窑⑦。这两处遗址上下限到何时?因未进行科学的地层发掘,现在尚不清楚。从遗址面积和残存遗物上看,两处遗址烧造时间都不会太长。能延续到隋朝就不错了。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较强的时代,统治290年之久,瓷器生产也比较发达。北方以白瓷为时尚,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南方越窑,北方邢窑、当时,磁州更名惠州。烧瓷的场所在哪里现在尚不清楚。目前,对观台二街西北,也就是冶子大桥东头对面遗址,发现白瓷片很多。其次,临水遗址也有白瓷,宋、金两代瓷片和红绿彩瓷等。这里是不是唐代烧瓷的地方,有待以后进行科学发掘考证。
  宋朝,是我国生产瓷器兴盛时期,有官、哥、汝、钩、定五大官窑并存,竞相烧造,产品一个比一个好。磁州窑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民间瓷窑,服务对象主要是平民百姓、肆店庄农,群众需要什么,磁州窑就烧造什么,千方百计来满足群众的要求,
  如日常生活中需用的碗、盘、罐、坛、灯、壶、盆、缸等无所不有。而且物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从观台磁州窑遗址三次发掘出土的器物来看,这个烧造区上限到五代⑧,下限至元朝,几次发掘均未见到明朝的遗物。从出土器物地层中观察,宋代地层出土白瓷较多,装饰花纹简单,有珍珠地、草叶纹、篦纹等。元代地层器物设色单调,胎体厚重。以鱼藻盆、龙凤罐为优秀代表。金代地层出土器物丰富,品种繁多,绘画娴熟,风格豪放,当是磁州窑生产的高峰期。如出土的梅瓶、花口瓶、迦棱频伽、龙纹瓶残片、摩羯等,造型优美,釉色鲜艳,烧造技艺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准。(图2〉。以观台为中心、包括冶子、东艾口、南莲花、申家庄、荣花寨等窑场很快出现了"张家造"、"王家造"、"李家造"、"杨家造"等名牌产品,在全国各地的民窑当中有了很大的影响。如河南鹤壁、扒村,山西介休,山东淄博,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窑等都学习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快形成了磁州窑系(派、后来,又波及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磁州窑的特征是:胎体灰白,器物普遍施化妆土(亦叫陶衣〉,用来弥补胎体本身的不足。器物造型优美,黑白对比鲜明。装饰内容丰富,有地方特色。
  古朴大方,雅而不俗。构图简单,绘画笔法娴熟,线条流畅豪放,表现了深厚的功力。纹样装饰,总起来说约有九种类型:花卉纹饰、飞禽走兽纹饰、鱼草纹饰、婴戏纹饰、人物山水纹饰、文字图案纹饰、珍珠地纹饰、抽象纹饰、浮雕纹饰等。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历史上有一段辉煌的时期。
  在观台为中心的磁州窑烧造区生产时,彭城一带的窑场也在日渐发展壮大。尤其是元朝末年,沿漳河一带的磁州窑场慢慢停业以后,整个磁州窑烧造中心就移到了彭城。从此,以彭城为中心的陶瓷工业也迅速兴盛了起来。这时,"滏阳陈家造"、"滏源王家造"、"滏源常吉造"等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据知,1973年彭城陶瓷美术瓷厂扩建时,发现元初窑场一处,出土石碾槽一个,背面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四月初八张或记"铭文,并有许多典型的元代鱼藻盆瓷片。1985年陶瓷研究所南边的房子重建时,挖出元代瓷窑数座。
  彭城西延路扩建时,出土了许多元、明、清时期的瓷片,有"大德四系瓶","口和馆","道德残瓶","王"字碗,^福"、"寿"字盘等均埋在路沟的乱渣之中。这充分说明了彭城烧造区在元朝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产品质量日渐上升。如龙凤坛罐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图4、这里成为元代磁州窑的烧造中心。
  上述观台、彭城两地,虽然都烧瓷器,但谁也不冒名作假,为了在市场上推销自己的产品,各自标明自己的厂名和厂址,以质量来求得客户的信赖。如同姓"王家造"瓷枕,彭城的要标明"滏源王家造"(图5〗,观寿明"。戳记以后,在瓷枕面的左边刻上"漳(图6〗滨逸人制"或"漳滨逸人造"铭文(图6〉。
  这样将"漳河""滏水",即观台与彭城两地的产品明显地区别开来,让购买者随意挑选,这种靠技术、靠质量求发展的做法,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瓷枕,也是磁州窑烧造较多的品种之一。它以优美的造型、光亮的釉色、丰富的装饰、娴熟的绘画,博得了人们的喜欢,在一件磁州窑枕面上写道:"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明朝戏剧家汤显祖在《邯郸记》一书中说:"这枕啊,不是藤穿绣锦编呀,好则是,玉砌香雕体势准呀,原来是磁州窑烧造的莹无瑕,却怎生两头漏出通明罅,莫不是睡起梦瞪眼挫花。"⑨对磁州窑枕进行了一番描述。目前,收藏磁州窑枕的单位不少,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磁县文保所、河北省博物馆、邯郸市博物馆、河南省安阳市博物馆、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都有藏品,其中,以金代制品最佳。
  磁州窑的器物制作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绘、划、刻、剔、为主,器物装饰纹样,开始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民间群众的爱好,根据画师的能力,视器物形体的大小随时而定的,慢慢形成了一种模式。尤其是学习湖南长沙铜官窑的釉下彩技法以后,以白地黑花、铁绣花为主体,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综合起来,磁州窑除纯白釉、黑釉之外,还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珍珠地划花、绿轴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和低温釉三彩等等。
  同时,个别的还有一种红、绿、黄彩色器物,它是在施化妆土的素白瓷器上,加低温烤花而成的,常以钒红为绘画原料,画出花卉、人物、翗毛图纹后,点上绿、黄等玻璃釉彩,叫画红点绿,以红为主。它的艺术特点是,艳而不躁,丽而不俗,艳丽醒目,对比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器物皆是磁州窑的精品之作。(见100页图30〉明朝时期,彭城磁州窑瓷器,因受青花原料的影响,有一部分窑厂改变了黑白传统装饰方法,采用了青花流派的新时尚,这时传统装饰与青花并驾齐驱,工艺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瓷货畅销大江南北,为磁州的经济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一向不被官方重视的磁州民窑,每年也要交纳上千件瓷坛、罐等贡品,从此,民窑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据《磁州志》记载:"在彭城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光禄寺。"又载:"明弘治十一年,进贡皇家之瓶坛达11936个。
  《明史》(后妃志)载:"明朝早期,朱家皇太子在磁州窖订购了他们的随葬品。"⑩这充分说明了磁州窑的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引起了官方人士的重视。磁州窑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明朝《格古要论》一书中记载:"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对磁州窖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定窒是宋朝时期的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大江南北享有很髙的声誉。磁州民窑生产的器物能与定窑相比,可见工艺水平、烧造技术、装饰方法等都已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时,彭城烧造瓷器的作坊也十分普遍,几乎家家都有,生产量在全国影响颇大。有"南景德"、北彭城"的称谓。据明朝张应登在《游滏水鼓山记》石刻中写道:"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由滏水可达京师。而居人万家,皆败瓮为墙壁,异哉,晨起,视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粗细大小,不同锻冶。入室,睹为缸者用双轮。一轮坐泥上,一轮别一人牵转,作便彼轮之作者,圆融快便入化矣,为碗者止一轮。自拨转止,而作一如是,口之似此作者曰千人之多,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
  这时,磁州窑的"磁"字,已取代了"瓷器"的"瓷"字。所以,明朝谢肇涮《五杂俎》一书中说:"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河南磁州窑最多,故相沿成习,谓之磁器"。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彭城烧瓷的热闹非凡景象。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彭城磁州窑烧造瓷器虽有低落期,但经多方努力,很快就有起色,所以清朝《磁州志》记载:"磁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有碗、盘、炉、瓶诸种,黄、绿、翠、白、黑诸色"。又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罂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可达河南、山西、山东、关外各地。因此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彭城瓷货由于氧化钴的输入,白地黑花的装饰多被青花所取代,南北民窑又纷纷崛起,彭城窑又见阻滞。为了适应时局的需要,一方面加强了巧货的制作和研究,另一方面在彭城设立了甲种工业学校,聘请专家来传授技术。同时,也外出学艺,归来为制作精美瓷器服务。不久,彭城瓷货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购货客商日渐增多,据《增修磁县县志》记载:"瓷器产于县之彭城镇,由宋及今相沿巳久,窑场麇集、瓷店森列,所占面积纵横二十余平方里,四邻矿井相望,废物堆积如山,市中则烟云蔽日,沙尘扑面,而运送原料、瓷器、煤炭以及装货客商、人畜车辆,此往彼来,犹有肩毂相摩、街填巷溢之概。诚吾磁州惟一工业重地也。"这时,传统的黑白瓷器逐渐减少,青花瓷器占据了主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彭城磁州窑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房林立,厂房宽敞,工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热情十分高涨,除了继承传统技法之外,还有许多发明创造,产品不仅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和全国各大宾馆,而且还远销亚、非、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古老的磁州窑增添了光彩。
  注:①魏征《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847页②欧阳修《新唐书畠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脱脱《宋史》(地理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129页。
  ④冯先铭《河北磁县贾璧青瓷窑址初探》《考古》杂志,1959年第十期。
  ⑤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杂志,1979年第三期。
  ⑥邯郸地区文化局编《邯郸地区文物普査资料汇编》,1977年。
  《邯郸陶瓷史》编写组,《贾璧青瓷窑制瓷工艺的初步分析》邯郸市陶瓷工业公司编印,1985年。
  ⑧北京大学考古系等《观台磁州窑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499-500页。
  ⑨汤显祖《邯郸记懒画眉》。磁
  ⑩邯郸市陶瓷公司编,《磁州窑论文集》,1985年。
  黄云眉《明史考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侯廷臻《峰峰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
  谢肇涮《五杂俎》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黄希文等《增修磁县县志》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