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白釉鸡头壶
  混杂的文化往往会为传统注入新的生活内容而丰富文化的内涵。南北朝时异族带进有关佛教的文物与美术,唐代时也加入不少中亚的生活方式与美术,这两个时期都产生了不少混杂中国传统与外来因子的工艺品。族属契丹的辽,在公元947—1123年间控制了华北的广大地区,在陶艺上既有对中国固有风格的继承,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件白釉鸡冠壶,在工艺上属于中国北方的白瓷传统,但表现的却是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习惯。
 
  这种陶壶原来的形式是皮囊,用以装水酒在马上使用。皮囊是游牧民族的日常实用器,由几块皮革缝制而成。正面形状有的上下约略一致有的上小下大。侧面则有的上紧下宽,有的中腹肥大。陶器不但一一依之造型,连皮壶的缝合线、皮扣、皮条、绳环等细节也忠实地用线刻或堆贴方式加以表现,甚至釉彩也涂成皮革的褐色(如下页图、皮囊壶的形状若上下约略一致,就很像马蹬形,故也被称为马蹬壶。由于皮囊壶是马上使用的器具,而马上的空间有限,器型要窄长才方便携带,因此壶的流口就设计为方向朝上,与家居的壶流口要横向才便利倾倒大异其趣。图示的这一件被称为鸡冠壶,或以为是因壶外形像一只昂首啼叫的公鸡而得名,或以为是因为壶上部相当于提手的部分,外形像极了鸡冠。但有些提首作半圆形把手的(如下图)也照样称为鸡冠壶,可见取名重点是直立的如鸡仰头啼叫的流口。
 
  这件似鸡冠的提手还压印边沿,好像是两片皮革缝合的线路。壶侧也仿刻交互缝合的线条模式。腹的底部也表现出另有一块皮革缝合的样子。鸡冠壶上部作提梁形的,显然是为方便提携而设。也有作两个穿孔的,当是为穿绳提携而设。但是这件的底部加上圈足,表明这是放置在桌上使用的,是为适合家居而作的改变。此壶的穿孔只有一个,似乎也不方便穿绳提携,很可能是为系绑壶口盖用的,以免盖子遗失。
  壶的外表全部涂上了厚厚的透明白釉,这是北方白瓷的生产方式。
 
  辽入侵中国,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地区,来不及逃跑的民众中当然有不少的陶工。游牧民族不善制作陶器,其陶业能发展,自然得仰赖中国陶工。
 
  北方的民间窑场以磁州窑和耀州窑为最盛,它们自然会烧制原来熟悉的一般日用器皿而与中国的制品无别。或是由于汉化程度尚浅,或是基于生活的需要,在有游牧民族生活的内蒙古赤峰、辽宁辽阳等地区,就生产了很多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器物,除皮囊鸡冠壶外,还有穿带壶、筒式壶、长颈瓶、长酒罐等便于马上使用的器物。而汉化程度较深的金与元朝,其陶器制作就见不到什么突出的民族特质了。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