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是种盥洗的器具,特征是口大、腹浅。原是用以洗手脚或颜面,故以不易破坏的材料制作。但是这一件却用陶土制作,口径才十三厘米,若用以盥洗,可能太小而不便使用。宋代的文人讲求生活品位,许多生活小器具都做得精致而可爱。这一件可能与砚台加水的水注〈砚滴)配套,摆在书桌上用以清洗毛笔,或绘画时调整墨色的浓淡。
宋代士人慕古,生活器具常模仿古代的器型,这件笔洗可能也是在同样的心态下制成的。为了适应使用的需要,也在底部加了圈足。汉代的铜洗是平底的;由于鱼的读音谐"余",鱼自商代以来就被用以表达希望有余的愿望,因此铜洗的器内底部也常铸有鱼的纹饰,象征富裕有余。
这件笔洗就在器内底贴砌了两条鱼。这两条鱼鳍尾动摇,在水底下看起来好像在游泳,增加了不少趣味。这两条鱼是先贴到坯胎上再多次上釉。也有在器物上釉之后,才在上面堆贴鱼儿的。没有釉彩的鱼变成粗糙的紫红色,别有一番风味。这种装饰手法叫露胎贴花,或叫素烧贴花。有些佛像盒也用这种方法,佛像露胎,盒则上釉。好像除了龙泉窑,其他窑场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口沿的四个小孔两两相对,可穿绳提携或悬挂。
这件有温暖粉青色的陶器是龙泉窑的产品,属于青瓷的系统,以铁为着色剂。浙江北部青瓷的生产自东汉晚期以来就一直非常有名,釉彩配料和烧窑温度的控制都一直在改善,唐宋时代称为越窑。可是到了北宋中期以后,青瓷的生产中心就逐渐移到浙江南部的龙泉地区,以生产日用器为主。南宋至元代生产极盛,品质大为提高,已发现超过三百处的窑址。
龙泉窑的陶土原料得自附近,窑床为长条斜坡状,长26~80米不等,宽1.5-2.8米,坡度10~18度,窑前及尾部废品率高。龙泉窑承继越窑的技术,初期的产品也受越窑的影响,胎体厚重,釉层透明匀净,橄榄绿色釉会积聚在梳剔或刻划的纹饰中而形成较深的色调。后来技术改进,发展了一种有蓝色调且发亮的浓厚半不透光的釉彩。这种新的釉料减轻或淡化了刻划纹饰的线沟的深锐感,使得纹饰的刻划几乎成为多余。所以很少使用刻划,只在表现界线或范围的轮廓时才偶尔使用。其釉彩有粉青、豆青、梅子青等细微的变化,调合均匀的器型、奢侈的釉彩,看起来丰厚柔和,滋润如玉。因此也受到官家的赏识,成为上贡土产,并成为北方窑场的仿效对象。
由于其釉彩厚,胎体与釉料的膨胀率不平衡,造成釉层有不规律而呈网状的裂纹,学界称之为开片或纹片。裂纹原是种缺陷,但其色调有的较深,有的清淡如冰,因化学成分不同而有微妙且富趣味的多样变化,故反成为卖点。不知是因为其技术不为一般窑场所知,还是使用有所限制,有开片的青瓷几乎都是官家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