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是我国瓷器的传统品种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几乎贯穿在我国陶瓷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什么是青瓷,商周至东汉时期的原始青瓷或青瓷是否属青瓷的范畴,却往往又有不同的理解,这恐怕是对"青瓷"的科学概念不甚清楚所致。
诚然,青瓷一般指的是瓷器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它与黑瓷、白瓷一样,是从瓷器的釉色来称谓的。然而,"青瓷"的科学含义就并非如此,例如有些瓷器是青色的,但不一定就是青瓷;相反,有些瓷器是黄色或黄褐色的,却属于青瓷的范畴。这是因为"青瓷"色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铁,并在高温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的。铁经还原转化成亚铁状态,亚铁是一种强力的熔剂,而使釉呈现出青色。正因为有些青瓷不是含铁不纯,就是还原气氛不够充分,致使胎釉中的铁分受到某种程度的氧化,釉的呈色就起了变化,由青色变为黄色或黄褐色。这种情况不仅在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中有,就是在唐宋时代的青瓷中也是经常发生的。
宋代龙泉窑青瓷胎的主要特点就是含铁量比较高。一般都高达1-2.4%。左右。龙泉黑胎青瓷甚至高达1.5%。左右。然而龙泉地区的瓷土含铁量是比较低的,多在1练以下。因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匠师为了能够烧出较好呈色的青瓷,在原料中有意掺加了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以提高其含铁量。尤其是龙泉的黑胎青瓷,就更加明显。根据科学分析结果表明,胎中惨加了大量紫金土后,除了能赋予胎以灰黑色调,从而调节釉的色调外,还能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而使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所谓的"紫口"、"铁足"。与此相反,白瓷与青瓷的瓷器鉴定区别,正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而在制瓷工序上并无差异。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烧瓷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原料中的奥妙。他们有意识地减少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含铁量减少到1免以下时,就烧成功了白瓷。又如果胎釉中含的是氧化铜,又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铜经氧化,虽然也能呈现出青色,但由于它与青瓷在原料与烧成上的不同,所以也不称它为青瓷是一样的道理。
本文由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