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天真活泼,聪明可爱,深得人们的喜爱。古代瓷器、绘画、玉雕、剪纸、木刻、剌绣、年画等多种艺术门类都喜欢表现儿童题材。明代的青花婴戏纹,不仅是对传统婴戏纹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受到当时其他艺术品种如绘画等的影响,并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儿童题材。
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儿童题材很早就被用作陶瓷器的装饰。据瓷器鉴定专家考证,婴戏紋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表现为釉下褐绿彩婴戏莲纹。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景德镇窑、容县窑等都曾用婴戏纹作装饰,当时的制瓷匠师,通过刻花、印花、绘画等工艺技法,将婴戏花、婴戏球、婴戏海水、荡船、钓鱼、放爆竹、蹴鞠等儿童嬉戏玩耍之生活画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纹最富表现力,将儿童的娇憨之态发挥得惟妙惟肖,传神之至。元代瓷器也喜爱用婴戏纹作装饰。青花瓷器到了元代已经发展成熟,婴戏纹也被用作元代青花瓷器的主题装饰,如青花婴戏纹梅。
唐宋以来,绘画发展史上涌现了一批擅长绘画儿童题材的画家。《宣和画谱》中说,唐代画家张萱"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张萱能很好地把握住儿童的人体比例和风格,克服了唐以前儿童图案"貌小体壮"的不足之处。宋代儿童题材画家更是名家辈出,如苏汉臣画的婴儿"天机烂漫"、"深得其貌而更尽神情",作品有"秋庭戏婴图"、"婴儿群舞图"、"萱草婴儿图"等;李嵩也写有"货郎图"等。
此外,儿童题材还广泛地体现在其他艺术种类之中,如唐代的铜镜、宋代的玉雕等。可见,明代青花婴戏纹深受传统婴戏纹的影响,是对传统婴戏纹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绘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辉煌时期,其儿童题材绘画对明代青花婴戏纹的影响很大。官窑青花婴戏纹深受宫廷绘画影响,而民窑青花婴戏纹则深受民间绘画影响。明代早期,宫廷绘画兴盛,绘画技法仍然推崇工笔写实,比较严谨细密,多用水墨,稍带写意,下笔轻快,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天顺、成化时期。王仲玉、周位、边文进、谢环、周文靖、商喜、李在等人都是很有成就的宫廷画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擅长绘画人物,技艺精湛。从永乐、宣德的青花婴戏纹碗上的画风观察,明显地打下了明初宫廷绘画的时代烙印。如果说著名的书法家沈度能为明初御厂官窑瓷器写款,那么,宫廷画家也完全可能为官窑瓷器绘写画稿。
明代中后期,成化至嘉靖前后,宫廷绘画由兴盛逐渐走向衰微,画风也随之改变,流行粗笔写意技法,风格比早期更加豪放、简练。人物画以吴伟、王锷、朱端、周臣等为代表。这种画风在此时的青花婴戏纹中也得到充分的反映。
由万历后期到天启、崇祯,明王朝政治腐败,宫廷绘画衰落,民间绘画兴盛,画风有了很大变化,突破成规,大胆创新,笔墨更加纵横奔放,挥洒淋漓。人物画的代表有丁云鹏、尤求、吴彬、徐渭、陈洪缓等。其中,丁云鹏、陈洪绶曾为当时流行的版画作了不少插图,为当时欣欣向荣的版画艺术作出了贡献。而版画的广泛流行,更有利于瓷画工匠的借鉴与利用,对青花婴戏纹产生直接的影响。《芥子园画传》第一集《人物谱-极写意人物式》中,共画录了近二百种写意人物,人物画得很小,并解释说:"山水中点景人物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式。……此类人物画法尤写意中之写意也,下笔最要飞舞活泼。……出于一笔两笔之间,删繁就简,而就至简,天趣宛然。实有数百笔所不能写出者,而此一两笔忽然而得,方为入微。"这也是当时文人士大夫那种"不求形似,聊写心中逸气"的意趣和风格的体现。当时青花婴戏纹的"极写意式"儿童形象与这种画风如出一辙,足以说明当时的绘画对青花婴戏纹的直接影响。
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社会上各种封建思想广为盛行。各种吉祥图案、吉祥语句深入社会生活并反映于工艺美术品之中,盛极一时。吉祥图案的作用主要是寓意、隐示人们的美好愿望。青花婴戏纹属于吉祥图案。儿童聪明活泼,稚趣可爱,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希望生育男孩来"传宗接代",继续香火;"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人们更盼望多生孩子,尤其是多生男孩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明代青花婴戏纹的广泛流行,如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十六子、百子等,正是当时社会上人们希望多子多孙观念的真实体现。
明代的青花婴戏纹,题材丰富,神情活泼,技艺高超,对后世婴戏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创新的题材,如永乐首创的十六子及嘉靖开始的百子图,自出现以后代代因袭而成传统的图案,一直流传到晚清以至民国,得到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青睐。
本文有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ciqi/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