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年代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

清王朝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进人了黄金时代。这就给陶瓷的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陶瓷史》载: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至18世纪的清代前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 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曾以600名撒克逊龙骑兵和邻近的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为他的婚礼增色。"清朝政府在消灭了沿海抗清势力后,于康熙二十三年0684年)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易和交往。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法国(1728年)、荷兰(1729年)、丹麦(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后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0。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原为国内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订货,这就给广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广彩产生的年代

关于广彩瓷器产生的年代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

1、文献中有关广彩瓷器的记载

嘉庆年间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东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瓷烧者,故志云,阳江县产瓷器常见炉、瓶、浅碟、碗、盘、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厌,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于广窑。"《陶录》所说,显然是把阳江窑、石湾窑和广彩相混。"盖仿洋瓷烧者,常见炉、瓶、浅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其特点当是指广彩瓷,"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应是指石湾陶器,因广彩本身就是瓷器,并且是景德镇来的素白瓷,无所谓不及瓷器可言。光绪年间寂园叟著《陶雅》云:"广窑有似景德镇者,嘉道间十三行开办,初筑有阿芙蓉馆,其所设茗碗皆白地彩绘,精细无伦,且多界画法,能分深浅也。"又说:"嘉道间鸦片烟馆始设于广东馆中,所用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并于碗上题字曰:'粤东省城十三行'门曰'靖远',曰'苣栏',又题字曰'粤东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盖之上别题句曰'美味遍招云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广窑也,非景德镇所制。"此段记载,与笔者最近在《鉴赏家》中见到一"广彩十三行图碗"正相吻合,只是缺盖。此碗收藏于苏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征得苏州博物馆同意,拍得该碗照片附后,说明《陶雅》所描述广窑瓷器正是广彩瓷。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说》讲:"《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镇所制,审其言实即粤人所称河南彩或曰广彩者。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的名称。此种瓷器始发于乾隆盛于嘉道。"1936年吴敬业、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说:"广东广窑,模仿洋瓷,甚绚彩华丽,乾隆唐窑曾仿之,又尝于景德镇贩瓷至粤重加彩画,工细殊绝,以售外洋。"1955年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说:"还有一种称为'广绘'的瓷器,是广东商人,从江西贩来景德镇白色瓷器,在广东本地加上西洋画法的彩绘,它与一般所谓'广窑'瓷器也非一物,广彩是乾隆年间才有的,至于仿洋瓷烧制的'广窑',更无其物,它是出于清代人的流传的。"

冯先铭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的输出"一节中谈道:"美国旅行者还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竟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了外销瓷的数量之大。"

1963年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著《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定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

综上所述《陶录》、《陶雅》、旧《陶瓷史》均把广彩混称为"广窑"器,但所说纹饰特征当是指广彩瓷器,三者对广彩产生的年代虽无肯定的提及,但《陶录》、旧《陶瓷史》都说乾隆时唐窑曾仿之,《陶雅》说,嘉庆、道光年间为外国开设的十三行陶芙蓉馆就有广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说广彩在乾嘉时就有生产。《竹园陶说》就肯定地说: "广彩始于乾隆。"冯先铭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瓷器鉴定的资料更明确地说:美国旅行者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看到了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的情形。说明广彩瓷器的生产此时已相当繁盛。《中国的瓷器》谈及早在17世纪后期的康熙年间,法国人就到广东定做瓷器,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最早的记载。

2、见于著录的广彩实物照片

《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的雍正时期的"牡丹长春花中盘"、"牡丹广彩大盘"、"锦地开窗二中盘",乾隆年间的"花果二中盘"。

1948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印《广东文物》上册中的乾隆年间"广彩水壶"、"广彩碗"^。           

《民间藏珍》一书中的"康熙广彩纹章盘"、"乾隆广彩花卉纹碟"、"嘉庆广彩碟"。至于"康熙广彩纹章盘",据见过此盘的该书主编赵自强先生说,当时定的时代早了些。从该盘器形、纹饰看,似为雍正时较确切。

3、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80余件旧广彩瓷器来看,最早的是雍正时期的,共5件。其中"广彩开光人物盘口瓶",为白沙底,是雍正时期的典型的造型。属于乾隆时期的有13件,"广彩麻色织金外国风景盘"、"广彩浆胎奖杯紋瓶"是其代表。嘉庆、道光时期的15件,带款"广彩豆青地花鸟纹盘"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属于晚清至民国的有50余件。

从以上所述文献记载、照片、实物资料看,乾隆年间已有广彩生产是毫无疑义的,不但文献记载多为乾隆之说,实物遗留下来亦相当丰富,说明广彩瓷器到乾隆时已很有名,并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在一些陶瓷著作中把它作为"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点记载下来。广州织金彩瓷厂赵国垣师傅还提到,在乾隆戊戌年间广州彩瓷艺人还成立了 "灵思堂",即广彩工人的行会,设在广州文昌路毓桂坊三巷,直至抗战期间才拆掉。至今附近广彩工人老户还有不少仍操祖业。亦可作为广彩瓷在乾隆年间亦有相当发展的一个佐证。一切事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发展而来的,广彩瓷器也不例外,不会突然就冒出广彩这一有艺术特色的彩瓷来,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广彩瓷的生产年代早于乾隆亦是肯定的,因为已有实物为证,亦有文献记载,雍正时已有部分广彩瓷器遗存下来,且初具广彩风貌。康熙时已有法国人来广州定做彩绘瓷的记载。

广彩瓷厂老师傅赵国垣、司徒宁还提供了广彩早期时的材料,他们说:相传广彩在康熙年间已开始生产,只是初时的工人以及制作广彩用的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的。最早来广州的彩瓷艺人是杨快和曹琨,他们在广州授徒传授加彩技艺、发展广彩。后来人们还将杨快供奉为广彩的祖师爷,把农历八月初四定为师傅诞,广彩艺人人行拜师都选这一天,并已成为惯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取消了这一行规。按此推断,开始在广州加彩的瓷器应是和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和粉彩差不多,很难认出哪些是在广州加彩的瓷器。故所见康熙广彩瓷器传世的甚少,可能就是这一原因。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比如外国的来料加工,工人们慢慢地了解到外人所好,吸收了他们的艺术特色,在广州时间长了,加上广东一年四季如春,花鸟、草虫的图案亦会反映到瓷器彩绘上,所绘纹饰的颜色当然也会不断改变,直到创造出新的颜色品种来,才和景德镇彩瓷有了区别。雍乾时的广彩风貌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故此说广彩瓷始于康熙,雍正已具广彩风貌,成熟于乾隆。

本文有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ciqi/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