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旧书画进行改头换面的加工。通常采用的是改款、添款、挖(或刮)款、移题跋、拼凑画心、长卷割裂分段等等手法,大多是将无款画改为有款画,小名家改为大名家,时代晚的改为时代早的,以牟取高利。上述的种种手法都可归之为"改"的范畴,通过"改"的方法来做伪的人,大多为古董商、书画商,其做假有着烈的趋利目的。
改的形式有拼改,割改和改添款印等几种,这是做伪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在辨别改添款伪作时,如对被改人的书画的艺术风格或时代特征略为熟悉,一般还是较易识别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伪作。
著名书画家刘九庵先生在谈到书画鉴定时,列举了好几件他所见过的关于用改款、割改和改添款等方法作假的事例。如他曾发现一件黄应元的山水册页(黄应元是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学生,擅长临仿其师的山水画),后人将画后原有"黄应元"款中"应元"两字磨掉,加添"慎"字,便冒充是黄慎的真迹,充斥于市场上,由改添款做假的书画很多见。刘九庵先生还曾见一件《醉时歌》行草作品,署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名。此书乃原元末明初一位无名人士所写,做伪者将原书写者的款裁割去掉,在其中的一个空隙处,增添了 一个"枢"字,就冒为鲜于枢的作品了。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明人徐中行临赵孟頫行书《后赤壁賦卷》的手卷,在卷末原有徐中行的本款,但做伪者认为徐中行不及赵孟頫名声大,于是就使用"减"的方法,将徐中行本款割去,只留徐临的赵孟頫款,于是此件作品即由徐行一变而成赵孟頫的了,曾让不少人看走了眼。有趣的是此卷前首引上钤有方"天目山人"印章,做伪者不知此印并不是赵孟頫的,而是徐中行的,故未将章去掉。借此印章,我们得以确认此画属徐,非属赵。
还有人将一件完整的作品(例如手卷)中的画心、题跋、款识割裂开来,或用真迹伪跋、伪款,或是伪迹真跋、真款等手段,以一改二、改三,以便在出售时获得更高的利润。或把摹品放前,真迹款接后,或借几首真诗,按首裁为几段后添款等等,形成"真字伪款"或"伪画真跋"等,这是典型的"割改"做法。如五代人物画家周文矩的《宫中图》粉本长卷,被分割成五段,现分存在美国(二段),英国(一段),比利时(一段),意大利(一段)等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手中。
将旧书画裁割拼凑或将大幅书画(或书画卷)割裂分段所造出的书画,因书画本幅基本上还有原来的旧物,故鉴定时难度更大。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