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掘,可知这件由十一块青石构成的石屏是放置棺材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没有围屏而只有下面的石架的,也是做成有支脚的形式。这件石屏的榻腿线刻力士承托图,后屏有浮雕及彩绘乐舞、宴饮狩猎、居家宴饮、友好交往、野宴商旅、居家宴饮歌舞等。右屏为宴饮、狩猎、出行;左屏为野宴、狩猎、出行等图画。这件石围屏的纹饰生动,雕工也非常精美,堪称精品。但是不知何故,石屏不见遗骨,甬道却发现人骨,但可能不是墓主。
此时期的石棺床虽然常见于外族统治的北方墓葬,但应源自汉族的习俗。其上的图样,如这一件,除了承托的力士外,全是西洋风格。有些则具浓厚的中国味道。如一件北齐承棺石,最上排是来自印度佛教艺术的莲花花边;主题的龙、鸟、神兽共咬着一横长宽带,则是承续中国青铜器时代的纹饰;支架上的两个戎装武士、人面兽身蹲坐的神兽、高蜷背髦的狮头辟邪,其形象也与南方的随葬陶俑非常相似。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人混杂的中西宗教信仰。了解了中国的死亡仪式,才能理解何以石棺床会大费手脚作有支脚的形式。一般人以为床本来就是为平常人睡觉而设的。这是不正确的想法。甲骨文的"疾"字作一人躺在有短脚的床上(淞),"宿"字则作一人躺在席上之状,差别只在寝具而已。这表明三千多年前,人们对于席与床的用途已经有了习惯性的分别。睡眠以席,卧病于床,其各自意义非常明确,故依之以创字。
到春秋时代,包括贵族在内,平常都睡在地上,睡在床上就表示有特殊的情况。台湾以前的建筑是属于干栏式的,人们睡在高出地面的铺板上。但是当有人病危时,就得将病人从铺板床房移至正厅临时铺设的床上,称为搬铺或徙铺。认为在铺板上死,冥魂将被吊在半空中不能超度而前来骚扰亲人。有时来不及制作,还会拆下门板以充床。人要死在临时架设的床上才合乎礼数的习惯,起码还可以上溯到孔子的时代。故棺材也做成中间有隔板,隔板下有支脚(如下图),一如"疾"字的床形。
生病并不一定会导致死亡,何以商代的文字会反映一生了病,就要考虑丧事而让病人睡在床上呢?我想它与古代的医疗水平有关。对于致病原因不明的内科疾病,商代还是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主要对策是向神祈祷或祭祀以求解救,病死的几率很大。因此一旦得病,就得作最坏的打算,把病人放到可以移动的板床上,搬到适当的地点,万一不幸时刻来临,可以死得其所。但西周以后,药物已发展到可延长病期,甚至有可能痊愈的程度。病人习惯于长期睡病床,不嫌其为丧具,渐被接受而为日常的寝具。床板高于地面,不但避湿,也避灰尘。也许人们因之在其上铺席,用以坐息。东周时候床已发展成可以坐卧、进食、书写、会客的家具,为屋中最有用的常设家具。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之文字、图片和视频均来自互联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仅作参考。我们将尽量标明出处,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www.chinawenwu.cn,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