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的误区
在书画鉴定过程中,大多是依靠感性经验,用的是比较方法,把心目中相关的视觉印象和待鉴定的作品比较印证。如果相符,就断定为真迹;如果不符,就判断为伪作;若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就需要进一步斟酌。但是,这种靠零碎经验、靠视觉积累的比较方法,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是经验积累中所见有限,由于受视野的局限,有时对存世之作较多的书画家的作品,也缺乏尽多过目的机遇,以致对该作者的作品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如果只是熟悉作者某一时期某一面貌的作品,再去比对作者其他时期其他面貌的作品,显然难免以偏概全,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多看该书画家作品的原作及清晰的图片,注重收集系统完备的图片资料,还应多了解该书画家的生平思想、艺术主张和书画见解等,并在此基础上把图片资料按照年款中的创作年代进行历时编排。在完成作品编年后,该书画家的整体风格与每个时期的风格便一目了然。
其次,是对各家风格的认识零碎而不系统。历史上的书画名家,都拥有不同于前人和同代人以及追随者的独到成就。除个人禀赋外,既离不开对前人的选择性的继承,也离不开与同代人的相互影响。如果将书画家不同时期不同风貌的作品分别与其师承的前辈各家、同一流派中相互影响的同辈各家及其子侄门生、追随者,甚至时代更晚的师承其艺术而风格相近的后代书画家相比较,就会总结分析出其种种同中之异。没有关于书画家在历史传承中发展的系统知识,执其一端而轻下结论,十有八九是会造成鉴定疏误的。
再有,就是在鉴定前的视觉积累中以假当真。鉴定者和收藏家有时盲目相信别人以假为真的结论,自觉不自觉地把并非真迹所反映出的特点当成了心目中的样板,以此用来比对验证,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鉴定的结论只能与事实相反。
基于上述历史经验,近四十年来书画鉴定家开始把大体靠感性认识的鉴定眼光,变为讲方法、讲理性认识的一门学问,从更宽的视界来研究已初步确定的每一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的整体认识,以之作为临场书画鉴定的视觉储备和准绳。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