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古董鉴定Content 首页 > 古董鉴定 >
犀角雕概述

在中国古代各种门类的工艺美术品中,要说既高雅而又稀有的品种,莫过于犀角雕了。犀角雕就是用犀牛的角雕刻而成的器物。犀牛是热带动物,在我国早已绝迹,现在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数量很少,是受全世界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但是在先秦时代,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都曾有犀牛栖息的踪迹。

商周时代,犀牛是人们猎杀的对象,到东周时,人们已不满足于享用犀牛肉, 把犀牛的皮和角也利用起来。人们把犀角的角尖去掉一部分,倒置过来就是一个酒杯,称"兕觥"。人们把犀牛皮用来作为军队士兵的防御装备,称"犀甲"。春秋时代已有专门的制作犀甲的工匠,《周礼考工记》中称这种工匠为"函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连年征战,犀牛由于皮的用处而使其遭到灭顶之灾。人们滥肆捕杀犀牛,而将其皮用来作为战士护体的设备,这在《楚辞》、《吴越春秋》、《荀子》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战国时,中原地区的犀牛已捕杀殆尽。到秦汉时代,犀牛已销声匿迹。

根据古董鉴定文献记载,最早将犀角制成酒器的可能是在周代,据《诗经》引《韩诗》说,"兕觥,以兕角为主,容五升"。文献虽记载有兇觥的大小,但这种真正的犀角为觥的实物至今尚未发现。

至迟到晋代,人们对犀牛角的药性已有了的认识,知道犀角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的功效,把它用来治疗因内热过重而导致的衄血、吐血、惊狂、谵妄等症状。此后,犀牛角除了可以雕刻成酒杯之外,又有入药的用途。晋代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登陟》中,曾提及犀角的雕刻。当时雕刻犀角的方法是,先经过热煮, 使犀角变软,然后再施以雕刻。
唐宋时代,国内西南地区和东南亚诸国都曾向朝廷进贡犀角,加之朝廷也从海外进口犀角,应该说唐宋犀角雕刻品是不少的,但目前国内传世或考古出土的犀角雕实物中,尚未见到属唐宋年代之物。从有关资料上获知,流散在海外的唐宋时代犀角雕也只有几件。这是为什么?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当时的犀角大部分首先是作为药材使用了,成为雕刻家手中的雕刻之材仅仅是极小一部分,犀角雕刻品数量有限;二是犀角属于一种毛发类物质的衍生物,含有角质和碳酸钙、磷酸钙、酪氨酸等多种有机成分,极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而遭损坏。唐宋时代距今已千年,当时制作的犀角雕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可能都已遭损。

国内现存的古代犀角雕实物,主要都是明清两代的作品。明清两代的犀角雕,造型以酒杯形态为多,这与犀角的天然形态及其所具有的药性有关。犀角的天然造型呈圆锥形,略中空,近底部呈蜂窝状,底基较大,把角尖部分截去一段, 倒置过来就是一个敞口酒杯的造型。由于犀角材料的珍贵,雕刻时依形设计,不会浪费材料。另外,古代治病常以药材在酒中浸泡,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浸出而溶于酒中。把犀角雕成酒杯之类的饮酒器皿,翼希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在饮酒的同时,亦能治病和保健身体。

明代的犀角雕刻品多由民间工匠所雕作,常与陶瓷、玉器等清供珍玩一起陈设于文人的书房案几上。有些雅兴高的文人甚至亲自参与设计犀角雕的造型与图案文饰,而后由工匠操刀雕刻,完成之后还刻上自己的名款或书斋名,以及吉祥语等。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明代出现不少格调高雅、立意深远的犀角雕作品。

明代的犀角杯有素面杯和纹饰杯两类,明代早期的素面杯利用犀角的自然形态,截去角尖,挖空犀角基底,上丰下削,杯里杯外不雕任何纹饰,只是刮去一层犀表皮,保留犀角原有的颜色。这种追求犀角本身自然美的风格,明显地承袭唐宋以来犀角杯的风格。

在雕有纹饰的犀角杯中,又有紋饰繁、简两种风格。紋饰简洁者,雕刻家们着眼于犀角本身的质地和纹理美,追求古拙、朴实的艺术风格,"天然去雕饰",还事物之本来面目。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荷叶杯,整个造型呈荷叶形,杯里杯外以浅浮雕手法刻出荷叶的叶脉,杯口沿浮雕微微弯曲的荷梗,紋饰简洁而概括,手法写实,表现出荷叶的生机。这类植物形"仿生杯",在清明两代的犀角杯中占到一定的数量,反映了艺匠们的高度设计水准。

紋饰繁縳精美的犀角杯,是明代晚期和清代前期犀角雕刻技法成熟的标志之一。明代中叶以后,竹木牙角雕技法的成熟,对犀角雕技法的影响日益加深,犀角雕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雕刻难度很大的高浮雕。如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犀角螭龙紋杯,杯重680克,系用一件硕大的犀角料雕作而成,杯体分作八等份, 以兽面纹作地紋,杯身浮雕四条螭龙,栩栩如生。犀角雕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在清朝,而真正繁荣也只是在清雍正和乾隆两代,这是在继承了明代犀角雕风格技法,又融合清初竹木牙雕技法而形成的。这一时期出现了犀角立体圆雕人物像,立体圆雕的雕刻技术难度比浮雕更大,立体圆雕作品的出现,是清代犀角雕艺术超越前人的又一标志。清代犀角雕刻中,仿古器亦很有成就,优美古朴的造型和繁缛精致的紋饰, 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犀角本身色泽古朴,浑厚苍深,用了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和紋饰,有得天独厚之处。清代的仿古器犀角雕,其造型直接取自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的造型,有爵、觥、觚和鼎等。今所见的犀角仿古酒器,大多都成于乾隆时期,乾隆时的犀角仿古器取得很髙的成就。清代的一些仿生器犀角雕,如荷叶、葵花等等,其写实水平和精妙的雕工也都比明代更高一筹。清代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犀角料进口大为减少,进口的犀角主要用作药材,上好的大尺寸犀角料难以觅到,艺匠们只能就手头所有或市场上易购得之犀角料,因材施雕,雕制一些实用器皿, 或取过去刻工较差的旧犀角器皿改制。因而,到清晚期,犀角雕大件日少,质量日差,雕刻工艺水平下降,至于那些小尺寸犀角料,只用来雕作轴头、小摆件、篆刻印材等。到民国时,真正的犀角雕已十分稀少,市场上假货充斥,偶尔见到真品,也仅仅是那些用边角料制作的小摆件之类,中国犀角雕的短暂辉煌的历史到此画上句号。

本文有古董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