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收藏时代,艺术品交易在民间日益兴起,许多藏友都将自己手中的艺术品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投资项目,期待其在市场中升值。然而,不少藏友对文物收藏知识学识浅薄,社会相关文物鉴定机构的所谓的骗子“专家”随之层出不穷,铸成了如今众多藏友出现了上当受骗、购买假文物的现象,由此引发的民事诉讼案件因而日益增多,艺术品司法鉴定方面的问题也愈发受到了重视。
天价汉代玉凳:眼学绝技终走眼
2011年,一个被拍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引发了民间的巨大争议,藏友各执一词,专家说法不一,该玉凳究竟是传世真品还是当代赝品成为了当时的舆论热点。媒体报道称此玉凳出自一赵姓老板之手,而他却在另一家媒体采访时几次三番矢口否认,最终在第五次致电中,他表示所谓的“汉代玉凳”是经他手由明代材料组装所成。
记者到达邳州进行采访时,竟发现当地的高仿玉器技术成熟,业内人士称,仿古玉器行业在邳州“暗流涌动”,“汉代玉凳”之所以能够乱真,是一些职业“跑老件”的人、鉴定专家、拍卖公司联手推波助澜所致,而且已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链条。
在复杂的艺术品交易环境里,拍出如此高价的“汉代玉凳”其实更需要全面的检测及鉴别,当今虽有不少的专家号称自己能够通过考古考察、艺术判断等综合因素确定其市场价格,然而,个人主观的意见在其中也占了重要地位,随着古玩业的快速发展,当今完全靠传统的眼看手摸完全不能适应瓷器真假断代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导致现在很多专家鉴定时只愿意给予对方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专家即便能做出真品到代的判断,却不能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便科技与时代在进步,艺术品保真依旧是一个重要并艰难的课题。另一方面,如今很多所谓鉴定专家学识有限,甚至无学无德,通过各种手段诱导民间藏友购买赝品的事件也在近几年来屡次发生,无论是买卖双方现在对于专家鉴定意见都持保留态度。
传统比对难以后继 现代比对技术逐步完善
传统鉴定方法需要是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经过比对,找出鉴定物与参照物在材质、工艺等方面的异同,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鉴定结果。而目前,社会上一些没有文物资质的组织,为了利益,往往不做任何比对,仅凭所谓经验、眼力或不知真假的头衔,就对成千上万种艺术品一一定性。
随着文物鉴定技术的完善、普及,现代技术比对的误差率也越来越低,“元素测定法”适合大多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通过检查艺术品内部记录其年代信息的各种载体,并于顶级博物馆数据进行比对,通过这种方式来更为准确地进行断代,同时使用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照射到样品表面,利用能谱仪来测定各种元素的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更为科学和严谨。
科学+人文综合鉴定时代即将来临
为了避免此类现象频繁发生,国内专业的艺术品投、融资机构——上海赫祥投资有限公司,集中了金融、艺术领域的精英人才,并于今年的9月13日,在上海斥重资举办“古珍新辨”秋季大型艺术品物质检测甄选会,为全国广大的藏友们提供免费的艺术品物质检测机会,并为该公司下半年优质收购标的进行海量甄选。
据介绍,此次活动所采用的鉴定体系是“4+4+2”艺术品风控评估体系,即通过40%的物质检测+40%的非物质人文鉴定和20%的艺术市场价值和未来走势的综合评分,由此评判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升值潜力。物质检测作为人文鉴定前置条件的物质检测报告,往往成为诸多藏品进行鉴定的重点审核依据,这种鉴定程序通常采用五位专家的隔离审鉴艺术品模式,经过60%以上专家的认可,最终形成评判意见,进入最后的评分。这种物理检测判标准,既能有效地避免个别专家的主观眼光问题,又具备科学的检测报告作为评判依据,是对艺术品的价值评定领域中一种客观而公允的做法。
为了让更多的民间藏友认清自己家中藏品,本次913“古珍新辨”秋季大型艺术品物质检测甄选活动将对前来参与活动的藏友免费开放。通过这次免费活动,为广大藏友揭开科学检测的神秘面纱,机器检测不再是国家专享、非常昂贵的考古研究手段,科技深入生活,物质检测也应该为广大藏友所了解,结合科技手段及人文经验,才能真正意义上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