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有支脚的烧食器,不管其制作的材料是陶土、金属还是玉石。陶鼎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在华北出现,是兼为烧煮饭与菜的传统器具 。
多年前另外设计支脚成空足的鬲以烧饭,鼎就成为专门烧菜肴的 器具了。鼎是家家户户都得用的器具,本没有象征阶级的意义,但是到 了青铜器时代,就有以铜铸鼎,并作为祭祀鬼神的高贵礼器,鼎就成了 贵族才有财力制作的东西,并成为权位的象征。到了周代又演成一种随葬制度,以鼎与簋为品级的标准,国君是九鼎八簋,诸侯及大夫则依次为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
使用铜铸鼎时,由于重量比陶制重得多,器表也滚烫,不便空手提起,就在口沿上铸一双对称有孔洞的立耳,以便以竹、木的棍子穿过抬起。陶制的较轻,能轻易捧起,不必有提耳;如果追求新奇,也要捏制提耳时,因陶器质料较脆弱,不便设在口沿上,就安置在两旁。有些较轻的鼎也采用此种形式以求变化。对称的提耳大致作方形与圆形两种 。
讲究的鼎耳还装饰有复杂的图纹或形状,图示这件圆耳则素面无饰。大部分商代的铜鼎都装饰有动物形象的图纹,或作侧面的全身形,或作正视的颜面形,但是这件器身的主要部分,却是在细方回纹的背景上施以宽边的联结己字纹。这是商代罕见的形式而后代则比较多见。口缘下的颈部才饰以晚商典型的侧身龙纹。陶鼎由于成形的方便而多作圆形, 铜祷的不妨做成方形,故商代也有较少量的方鼎。陶鼎也有受此影响而塑造成方形的。总的来说,各种器类的方形数量较少,而且消失也较早。可能是方形器的棱角较易受碰触而损毁吧。
铜鼎尺寸和重量相差悬殊。迄今所见商代最大的铜鼎,高133 厘米,长110厘米,宽78 厘米,而重875 千克。但小的才几厘米高,重十几克。
这么小的东西应当是非实用性的明器。一般的都有二十到四十几厘米高,口沿圆径有十几到二十几厘米,而腹深十几厘米,重几千克,容几升的食物。
早期的鼎都无盖子,春秋之后附盖子的铜鼎越来越多,这可能与 鼎兼为陈列之器有关,基于卫生与保温的考虑。同时有些小鼎带盖与流以盛酱醋,是考究美味的表现。鼎在汉代之后消失,大致是因为这个时代大量架设立体灶,鼎的支足成为多余,故又恢复成8000 年前的锅子的形状。
鼎在古代还有政治上的作用。传说夏禹治水有功,继舜而为王。 诸侯贡献青铜铸成九座大鼎以象征当时所管辖的九州。这九座大鼎就成为国家的象征,改朝换代时也由新领袖来保管。它们被传至周代时,《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庄王有意要取代周而为中国的盟主,就向王室官员 王孙满问该宝鼎的轻重,显示其国力足以取代周。到了汉代又造出秦始皇在 泗 水 打 捞 这 批 传 国 的 宝 鼎 , 结 果 有 龙 出现咬断拉曳的绳子,使捞得的鼎再度失去的传说,以应秦国传国不久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