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炼铜的工具
  金属的发现使人类能制造更趁手、更锐利的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从而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尤其是铁的普遍使用,才使今日高度发展的商业社会成为可能。
 
  埃及在六千多年前已知通过加热把红铜从矿石中还原出来,然后 用敲打的方法成形。先前中国由于考古做得少,或以为其熔铸技术学自 西洋。但中国古代制作铜器偏好用泥范,与西洋主要用失蜡法铸造或敲打成形是非常不同的。目前已有两个六千多年前的仰韶遗址发现残铜片 ,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也发现青铜刀,到了四千年前的龙山晚期,就有很多遗址发现冶炼的遗物了。
 
  商代把铜液灌进型范以铸器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将炼炉流出的铜 液直接注入地面上挖出的沟,沟中有烧红的木炭保持铜液的热度,让铜液很快流进放置在坑中的型范;一是用坩锅承受炼炉流出的铜液,搬运至坑旁,然后将坩锅中的铜液灌浇到坑中的型范里去。第一种方式,一座炼炉一次只能灌浇一件器物,而且要保持沟中铜液畅通也不太容易, 所以祷铜遗址很少看到烧沟的痕迹,大都采用坩锅灌浇的方式。
 
  坩锅的作用和一般陶容器没有不同,只是坩锅所盛装的,是刚从炼炉流出的铜液这种高温及比重大的物质,故要制作得厚重才能耐火、 防止破裂。目前发现的最早坩锅残片属夏代。完整的首见于商代。最初并无专为熔铜设计的坩锅或容器,只选取大口缸涂泥加厚以为应用。河南郑州发现有灰陶大口尊及红陶大口缸,内壁有烧流痕迹并黏附铜渣。 在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 才改良为烧造大口尖底如本图所示的专用熔铜坩锅。商代的坩锅,除去杂质,一个约容铜液 12.7千克,加上本身的重量,就要超过 20千克。这种笨重的东西,为了让它容易倾倒烫热的铜液入坑中的型范,就要设计成上重下轻的尖底形式,才能不太用力就把坩锅倾斜一边,如为平底的型式就难以操作。古代的人很聪明,就利用其形制以创造厚薄的"厚"字,甲骨文及金文作一个大口细底的容器依靠在 某处之状。下轻而细的东西难于自己站立不倾倒,故要倾斜依靠他物。坩锅的壁远较一般容器的壁厚,从插图之剖面图,可知中部的器壁有多厚,故古人取之以表达厚度的概念。

      从图片可看出,在器腹上端有突出的一圈口沿。这道口沿的作用大致是让两个人用棍子一类的东西挟持着它搬运,使不至于滑掉。设计的重点是让细长的独脚站立地上以方便向一旁倾倒。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推测,等待浇灌的型范应置于坑中而非地面上。如果型范置于地上,除了要把量重的坩锅提离地面外,还要第三个人勾起坩锅的独脚, 才能将铜液注入型范中。这样不但要增加人力,也会增加协调的难度。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