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雕像的人物剃光头顶,身穿袈裟,很容易确定其身份为和尚。以和尚形象而被礼拜的人物,绝大多数是佛陀的弟子及罗汉,少数是后代的高僧。从雕像的尺寸之大,不难想象其身份很尊贵,应该是非常有声望的人物。此人年纪很轻,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睛炯炯有神。在众多的佛教人物中,有几个人物可能符合此形象,如把母亲从地狱救出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十八罗汉中深思好学的伐那婆斯、往天竺求经的三藏法师玄奘,或后世弘道有功的和尚。根据一张旧照片,此雕像本与另一基座形制一样而额上有皱纹的老和尚成双配对,因此很容易把这两件雕像确定为佛教造像中常见的佛陀身旁两大弟子,左边年老的迦叶与右边年轻的阿难。
这位阿难体态丰腴,安详而自若地站立在双层莲花座上。内穿中国传统的交领右衽衣袍,下系有摺长裙,外披长袈裟。不穿印度式的袒右肩法衣,表明此时佛教已中国化甚久,估计是充满自信的唐代盛世作品。两手交互微微提起袈裟的下摆,造成高低有致的衣褶,增加了神态的动感,雕工也娴熟而细膩,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比照其他佛雕,大理石的外表应该还涂有一层白石膏粉,其上应有比现在所见纹样更为详细的彩绘。因风化的关系,大部分的彩绘都已脱褪。保留较好的部分是上半身,内外袍的紫黑色、红腰带以及绿带扣都还保存着。从旧照片,可见到袈裟前后有补丁及花卉纹的痕迹。想来此雕像原先必定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参照其他的石窟群,整组雕像的正中央是佛陀,两旁是迦叶与阿难;迦叶与阿难两旁再拥簇着或坐或立的菩萨,都安排在彩绘的背景及顶龛之前。
阿难为阿难陀的简称,意思是欢喜或庆喜。他是佛陀的堂弟,在十大弟子中最为年轻。阿难自幼聪明,记忆力强。在释迦证道回乡后,便随之出家,常随侍左右,直至释迦涅槃,达二十多年之久。阿难于释迦生前并未能开悟而解脱,佛陀入灭时,他因此悲伤恸哭,转向迦叶求教,发愤用功而终得开悟,修成阿罗汉果。阿难因天生智慧聪颖,对于佛陀的说法多能背诵。佛陀死后在王舍城举行的第一次经典结集中,迦叶在众和尚前称赞阿难,说他所闻的佛法,如水灌注于器皿中无所遗漏,佛陀尝称赞他为多闻第一。阿难便依迦叶之请,将所闻佛的法言一一诵出,没有错误。因他对于经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绩,中国的禅宗便奉他为西天的第二世祖。
迦叶的全名是摩诃迦叶,意译为饮光,或被称大迦叶、迦叶波。他于佛陀成道后第三年成为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的境地。他为人清廉,深受佛陀的信赖,曾得到分座的荣耀。迦叶于佛人灭后成为宣教团的统率者,一直到阿难成为法团的继承者,才入鸡足山入定,以待未来佛弥勒的出世。禅宗以其为佛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特尊其为头陀第一,奉其为传法的第一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