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剔红雕漆圆盒
  中国在5500年前就已使用生漆涂绘器物,到了东周时代,就普遍用之装饰食具、家具、武器、乐器、墓葬、日常用品等种类繁多的用具。漆涂之后首先发展的是彩绘工艺,主要是利用调油后得到的较浅色彩,在较深的底漆上勾画图案。接着大概是镶嵌,利用漆的黏固性,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图案嵌粘于一器。
 
  表现漆器工艺最高创意的是雕漆,因所雕的主要是红色的漆器,故或称剔红。想在漆上雕出立体的图案,底漆层一定要厚。一般认为,雕漆源自汉代的针刺,而后代之以刀剔。漆层只能一层又一层地积厚,每层需要两三天的时间阴干。有厚达二百层的,不难想象所需的时间和珍贵的程度。雕刻还可利用不同颜色的漆层,雕出红花绿叶、黄地黑石等高低有层次的图案。有些图案的边缘还设计成异色相间若大理石纹,以增加趣味。这叫剔犀,这种形式的漆器可溯源至唐代。这件圆盒在浅黄色的底漆上雕透厚层的红漆。在层层红漆之下有一道明显的黑线,那是已到底层的记号。环绕低浅的器身装饰着四条在云彩间翻卷的游龙。器盖周围有四个扇贝形开光,框内有一条龙在追逐云间的火珠。框外则为莲花纹。
 
  这件圆盒在器盖边嵌装着一块"永乐年制"的铜牌。永乐是明代在公元1403—1424年间的年号,此盒雕刻龙纹与莲花纹的方法与15世纪早期的其他漆器相类。从雕工之精美和五爪龙图案的使用,可判断此盒很可能为皇家订做。一般的盒子,器盖不高于器身。这件则盖子大大高于器身。以盒子的尺寸看,利于放进和拿出,大半是存放皇族的冠冕用的。
 
  冠冕在衣制中可能较不具实际效用,但却是很多民族的权威象征。
 
  古代人在为获取必要的自然物资而与其他社团争夺资源时,武力是压制对方的最有效途径。小规模的冲突不必有专人指挥战斗,但演变成成千上万人对峙时,就需要有专人作全盘的统筹指挥,才能获得最佳的战斗效果。同族人的身材大都差不多,指挥者也不会刻意挑选身材高大者;如果希望指挥能及时被部下知晓,以随时应对战场形势,就有必要让部下容易接收到此人所下的号令。指挥者这时只有站在较高的地点,或穿着特殊的服饰才容易被人注意。
 
  高耸的帽子是引人注目的东西,本不利于行动,如果指挥者在战场上找不到人人可见的高位置来传达命令,戴上高耸的帽子也可以得到类似的效果。古代的军事领袖就是政治上的掌权者。戴高帽本是庆会以外、方便指挥作战的临时设施,慢慢地就演变为象征权威的常服,同时它也被改良成保护头部的盔胄。甲骨文的"免"字,作一人戴有弯角装饰的头盔状^〗。戴头盔的目的在于避免箭石的伤害,故引申有避免、免却、脱免等从保护头部转来的有关意义。戴头盔本是武士才有的殊荣,是作战的装备,后来非武士成员掌握政权后也可戴冠。头盔也演变成行礼用的礼冠,所以"免"演变成"冕"字,指高级贵族行礼用的冠冕。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