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早春之际,笔者于长沙清水塘古董市场的一农民摆的地摊上,以300元购得古砚一个,当时以为是普通的紫端。回家后洗去木盒上的尘:见盒上用浮雕与透雕刻有极苍劲古朴的老梅一枝,且发现木盒为黄花梨整块挖空所制,心下大喜。又用洗涤剂泡浸砚台,之后小局部刷去一层外包桨,发现该砚非端石,石色红中带柑黄纹,质地润腻如膏脂。准确地说,是红地黄丝纹,砚面、背及两侧,柑黄色纹布满大片红色中,极为华丽美观,这是一块罕见的青州红丝石砚。砚为椭形,长约四寸余,没什么工艺,从包浆和墨堂的磨损程度看,为明早期物,再考察砚盒的精美工艺与用材的昂贵,显见此砚为所有者宝爱逾常。你想象不出一块小小的没什么工艺的石砚会专门做一个如此好的盒子来装它。古人是很懂得"内外其一"的道理的。
在我研究、收藏砚的过程中,除有关文物书籍上见过十余张关于红丝砚的图片外,几乎极少见过实物(当然是指古代的红丝砚〉,山东博物馆的唐代箕形红丝砚是其一,而我自己收藏的这一方是其二。这虽然是孤陋寡闻造成,但古代红丝砚之难得一见,也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古董难得一遇,正因其少,愈显其贵;又,真正的好东西只有有缘之人才能得到,旁人只会失之交臂。缘即是机遇,也包含了眼光见识。你不识宝,见宝如见泥土;你识宝而不爱宝,也往往会见钱眼开,得而复失。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