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胞胎"一词,现已成为艺术品市场和书画鉴定界约定俗成的用语之一,它泛指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书画作品,甚至包括三胞胎、四胞胎等"多胞胎"现象。徐建融等先生曾编撰了《中国书画真赝对比鉴定》来探讨这一问题。一般认为,双胞胎中必有一假而不可能二者俱真,或是两者俱假而真本另有所在。但事实上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导致鉴定中可能囿于偏见而作出错误的结论。从传世书画作品看,双胞胎现象并不鲜见,其形成原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试分述如下:
一是同时人与后世人模仿名家经典之作,而出现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作品雷同现象。如台北故宫所藏文徵明《茶事图》轴,图绘诸友品啜雨前茶的情景,设色雅致。他的弟子居节〖约1527—1585后〗所作《品茶图》是《茶事图》的临本,居节自跋道:文徵明命余和韵,窃愧不文,临摹一过''。但师生作品之相似,也足令人击节。又如清光绪朝宫廷画家屈兆麟1 1866—1937〗仿郎世宁《画仙萼长春》册页,仿作完全依原作画法,尺幅亦相近,仿本与原本莫辨,令人叹为观止。二是相对工细的画作,出现同一画家有两幅或以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作品。例如扑朔迷离的三件元王蒙《花溪渔隐》轴,三本同名,只有一件钤盖王蒙印记,而其他两本俱无钤印。其中钤"嘉庆御览之宝"的《花溪渔隐》是公认的真迹。文徵明《影翠轩图》轴,一本为台北故宫藏,一本为王雪艇先生藏品,均为纸本水墨画。两帧笔墨构图全同,属一稿两画。三是比较粗放的绘画作品,出现同一画家大体相同的"双胞胎"现象。如:唐寅《高士图》笔致草草,约成画于1520年,为唐寅50岁以后所作。据唐光跋语,原画应有四段,分别临习李公麟、刘松年、马和之、梁楷笔意。顺治年间因遭火焚,仅余法梁楷的最后一段,手卷本身确有如跋文损毁的状况,而仿本《秋墅联吟图》无此痕迹,且水准颇有差距,尤其见于人物,可知为仿本。四是无论工细还是粗放的画作,都可能有局部的^'双胞胎''。如张岳军先生旧藏罗聘《临石涛自写小像》,就是罗聘从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卷中摹写而来,对于原画背景有所简省,却凸显了曹衣出水描的衣纹。又如宋代《后半身像》册第九开高宗后,即是自宋《高宗皇后坐像》节摹的。两幅之间略无差异,可见传移模写之妙。五是无论工细还是粗放的画作,还可能出现镜像"的双胞胎,即同一画家的两幅作品,除了方向一反一正,其他雷同。这种情况屡见于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家藏作品俱真,却引发外界质疑,原因即此。如果是粗放画风的"镜像"双胞胎,俱真的可能甚小,若非处心积虑的作伪,一般很难办到。
此外,还存在两件作品的物象、笔墨乃至作者的题款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画上的他人题跋也无二样;还有一种情况是两幅篆书、楷书作品几乎一模一样,如果遇到这两种情况,可以肯定其中必然有假。当然,古代宗教题材画出现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作品雷同情况,就不足为怪,这是画家囿于造像量度要求所致。至于毛主席画像的重复出现,更不能用"双胞胎"的概念来生搬硬套。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