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传统形制不外乎手卷、立轴(屏条、册页、成扇〖扇面)、横披、对联等。
手卷又名横卷,西汉时期已有这种形式。在宋以前,无论何种书、牍,大都采用卷式,画作也以横卷为多。
立轴形式的产生大约在唐末,它的前身是隋唐前兴起的屏风画,许多挂轴的画心当初就是屏风组画之一。传世的宋代画轴尚多,字轴却极少见,元代和明初的字轴也不多,到了明中期以后才逐渐增多。
屏条(包括通景屏)出现在明清之际,常见的是以春夏秋冬为内容的四季屏,而通景屏形式以清代为多。橫披始创于北宋米芾父子,一直沿袭至今。
经折装册页最早见于南宋,以后演变为单页。故宫博物院所藏张即之《华严经》就是经折形式。至明代分页册子渐少,而整本册页逐渐流行,以蝴蝶装居多,为左右对折式,故中间有一条折痕。
对联也称对子,是由"抱柱"形式演变而来的,它始见于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至清代开始盛行,并出现少量画对、龙门对。所谓"龙门对''是上下联均写成两行字,也是头行字多,末行字少,相对挂起,如同"门"字。有的上下联都是由右向左写,称为顺龙门。
成扇古称"箦",按形式可分为执扇和折扇。在纨扇上作画,大约流行于北宋末至元代初,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等式样,以后将画面拆下,装集成册。这类作品以南宋居多,北宋和元人作品极少。明代至清中期,执扇几乎绝迹,折扇代而起之。折扇是折叠扇的简称,古称1'聚头扇",相传自宋代始从朝鲜传入中国,尚无实物传世。明初随着朝鲜和日本扇的大量输入,折扇在士大夫阶层及民间盛行起来。一般认为书画折扇开始于明代成化、嘉靖年间,作者多为苏州一带的画家,后来普及到各地,但明代宫廷画家的绘画始终未见于折扇中。明末清初一度流行泥金折扇。清中叶又出现了墨地折扇,多用金粉书画,这种形式是前所未见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折扇扇股根数、长短、多寡以及折幅的宽窄都有一定规格。其中扇股的长度,大体有八五、九寸、九五、一尺、尺一、尺二等多种。长达40多厘米(尺三)和短仅20厘米左右的六寸、七寸扇股是清代才出现的。扇股的根数,大体有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八根共八种,其中,十二、二十二、二十八根是明代独有的。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三十根的,稍后更有增至四十、五十根的。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