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流红陶紫,是件橘红色陶器,高36.8厘米口径20.4厘米。它的造型在上古的千百种陶器中不同凡响。那硕大丰满的袋足,平稳地鼎立于地。宽阔颈部上突出的仰流,笔挺地直指云天。索状的把手附于一侧,加之颈腹粗重的周匝绳纹,宽颈肥足,似乎都被紧紧地扭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全器稳重、劲挺的造型风格,给人以健美之中充满了力量的艺术感。在仰流的两侧各饰一滚圆的凸起,好像一对明亮的眼睛。这象征性的装饰艺术手法有如含蓄的诗句,给人以遐想的广阔天地。你看它是不是像个鸟啊!那冲天的仰流像不像雄鹰的尖喙,三条袋足像不像雄應那肥硕而刚健的双腿与身尾,它与"鸟"类有着什么血缘关系吧!它不就是只正在振翅欲飞的雄麼吗!
二百多年前,著名的丹青大师高凤翰〖1683—1748年〗在家乡胶县见到出土的这种陶器。他以写意的画笔勾勒下它的形象,并在这幅《博古图》上题了诗: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 阿翁拾来插莲供,常结莲房碗大饶。诗后又题记"余家介子城下,常得瓦器如罂罐"云云。罂,是古代一种小口大腹的酒罐。
无独有偶,与画家同时代的金石家梁诗正等著录的《西青古鉴》一书中也收录了一件相类的铜器,称之为"匯"。眩,是古代的盥具。
七十多年前,即1928年,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一处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原始文化遗址,其内涵被称为龙山文化,也出土了这类陶器。考古学家为其命名时,既未依画家,也未依金石家,而是依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音"规"。注释说,繋,"三足誧也,有柄、喙。"意思是繋是三条腿的釜,即锅,有柄和鸟嘴一样的流。这样,它又被视为炊具了。
1958年,即画家高凤翰逝世后的二百一十年,那幅题诗的古画被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的刘敦愿(1918—1997年)教授发现了。第二年,即1959年,他根据古画提供的线索,亲自跋涉,来到画家的故里"介子城"(今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因西周时为介国都城,故有是称)。踏勘和调查,发现这里的"老瓦窑",竟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仅出土的陶紫就不只五六十个。
近半个世纪以来,陶繋在中国东方的原始遗址中不断出土,从而揭示出它的原生地域以黄河下游为中心,以及江淮地带,为上古东方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先民所特有的遗物。同时,也揭示了陶鬵的发展序列和源流,它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历时两千多年,青铜器时代之初,仍流行着。夏代的青铜爵、商代的鸱鸮尊、鸱鸮卣等与这类陶繋,都是从种种鸟兽的造型衍演、变异而来。虽千变万化,但不离其宗,鸟的神态、特点仍依稀可见。
可是,陶繋的造型与兽类也渊源深远,如猪、狗,以及羊、牛等。溯其源就更早了,早到尚未发明制陶以前。那时,先民将鸟兽的皮整个剥下,制成容器。鸟类的皮襄古称"鸱夷",即猫头鹰的皮制成的皮襄壶。牛羊皮制成的古称"浑脱",即整张皮浑然剥脱下来制成的皮襄。猎人或牧人,用这种皮囊贮存鲜奶,或贮水,或贮酒。还有的用多个充气皮襄制成皮筏子,作为水上交通的工具。
这就是为什么陶鬵的造型,既有些像鸟类,又有些像兽类,原来它们都是仿制最早用鸟兽皮所制成皮囊容器的缘故。后来,当这种容器发展为爵、尊、卣等器皿时,仍残留下又是鸟又是兽的遗痕,如青铜鸱鹗尊即为鸟身而又有兽角兽足,曾令考古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