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从慈禧的胭脂说起,史前女神泥塑像
胭脂,自古以来在东方文化中就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今日这种有功于人类生活美的红色化妆品,几乎家家必备,早已司空见惯。

胭脂,是用什么原料,怎么制作的?古今中外有何异同?这当也许是雅好胭脂的人们所关心的。

先让我们从慈禧的胭脂说起吧!清末,操纵皇权数十年的慈禧太后,也是一代风流女子,她对脂粉的关心似乎比关心国事为重。她用的胭脂,是亲自监制的。通常制胭脂,多用红蓝花〖即红花〗、紫茉莉〖又名胭脂花〗,或用石榴花、紫苏,或用苏木浸汁。慈禧不用这些,而是采用蓓蕾初放的玫瑰花瓣,每一瓣都要选色泽纯正,浓淡相宜的,令宫女清晨初放时带着露珠儿采摘,集于石臼,舂制成浆,再以多层细纱过滤,制出纯净鲜艳的玫瑰花汁。然后,再将与胭脂缸口径大小相宜、压制成月饼形的新丝絮浸入汁中,五六天后取出,置于通风的阴处晾干,就制成了胭脂绵。用时,浸入温水,轻擦掌心,再涂于两颊。这种胭脂,红色鲜嫩,芳香袭人,非一般市井胭脂可比。

古人如何制胭脂?目前仅知,安徽寿县东汉古墓出土之胭脂,是粉状的,可称之为胭脂粉。西晋人张华《博物志》记有"作燕支法":

取蓝筠捣以水,去黄汁,作十饼如手掌。着湿草、一宿,便阴干。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曰,黄赤汁尽,得赤汁而止也。

可见,当时制胭脂,用的是红蓝花,制作时是不过滤的,也不用绵,更不用纸,是连花瓣残渣团之为饼以备用。这与今曰乡间用凤仙花捣为泥,堆于指盖上,以染指甲的方法颇类似。

中国古代胭脂,制法虽有不同,但都是用富含红色素的植物质作为原料,色鲜味芳,可以说这是东方胭脂的一大特色。这与西方胭脂是有所不同的。

胭脂在西方,历史也很古老。在美洲,欧洲人踏上新大陆之前,当地居民就已长期使用胭脂。后来,胭脂才随同印第安人的黄金,以及玉米、西红柿、烟叶等,一起橫渡大西洋,传入旧大陆。

美洲的胭脂,是用一种胭脂虫的躯体制成的。这种小虫的体内含有多量的牙烂米酸,呈鲜红色,是胭脂原料。这种小虫,寄生于仙人掌上,一年可收获两次。收获时,小心地用刷子将其从仙人掌上刷入布袋,加热杀死,烘干、粉碎,即成。据说制得一磅胭脂,大约要用七万条胭脂虫。

在非洲,古埃及有一种染料,名"胭脂红",也是用一种介壳虫躯体制成的。这种染料,曾常常作为向征服者罗马军队进贡的贡品。这种染料,类似胭脂,质地较次。

现代染料,无论东方或西方,其着色剂几乎全部被苯胺染料所取代,名实功质都大同而小异了。

胭脂在中国,先秦已有,若深究其源,又有两说。

一为胭脂起源于匈奴说。

自来持此说者,都是根据《河西旧事》等书的记载。据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燕支二山之后,曾凄凉地唱出一首悲歌: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
使我嫁妇无颜色。

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红蓝花, 即红花。匈奴嫁妇,采其花,榨其汁,凝为脂,以为饰。因之,匈奴称妻子为"阏氏",也就是燕支,意思是他们的妻子可爱得就像燕支花。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嚥脂、胭脂等。                               

二为腿脂始于商封说。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胭脂盖起于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这两种说法,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来看,都是难以成立的。我们已经知道,中国颜料史的第一章,是一万八千年前山顶洞人用赭石粉写下的,也是他们开创了涂朱之俗,相沿甚久,至今"紫城红墙"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是颇有神秘性的!

我们也知道,中国髹漆史的第一章记载的就是朱红漆,那是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用氧化铁写下的。

在如此古老的年代,原始人已知使用矿物质的红色作为颜料和涂料调色剂, 难道先民却不知道使用那最引人注目的植物花朵作为染料吗?植物染料,何待至纣之时方见,何只有匈奴妇女方识?应当说,植物性的颜色最易于被发见,也当是最早被使用的。只不过年代久远,难以保存,今日已难以考见罢了。

难以考见,也并非不能考见。目前已发现一件颇有说服力的出土物证,即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神女头像。

考古学家报告说:泥塑神女头像,"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

不难想见,倘若先民妇女自己尚不知涂红施朱,大概绝不会为女神泥塑头像搽胭脂、抹口红吧!神女头像上所施朱红为何种物质?是矿物质的,还是植物质的?目前尚未做出科学鉴定。但知,神女像上的颜色出土后迅速消失,现已不甚明显。依此判断,用植物性染料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无论结论如何,这神女头像已确然向世界宣告,东方女性涂口红、搽胭脂,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已不容置疑!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