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驯鸡,令人想起中国古代的斗鸡。斗鸡之风兴于周代,盛于汉唐,绵延三千余年,到今争斗不已。
欲斗鸡,先得驯鸡。相传,唐玄宗好斗鸡,他有个驯鸡有术的能手叫贾昌。每当斗鸡,贾昌执鞭指挥,斗鸡无不按号令行动,令行禁止。斗完后,胜者在前,败者在后,排成队伍,依令回到鸡场。附带说一句,贾昌肯定没有读过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年)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可是,深悉动物条件反射的道理,否则,他的驯练怎能如此成功呢!
这里说的是将家鸡驯成斗鸡,还不是将原鸡驯养成家禽。那么,原鸡是何时被驯养成家鸡的呢?
古文字学家在商代甲骨文中发现个"鸡"字,刻作鸡形,形若原鸡,以绳系爪, 大概这个古字记录了原鸡被驯养之初的形态。然而,原鸡的被驯化却比这个古老的文字还要古老得多。
西安半坡遗址曾发现有鸡的骨化石,那是趾骨、胫骨与摭骨。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地,都出土有家鸡遗骸,从而得知,黄河流域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已将原鸡驯养成家禽了。
世界生物界专家都认为,鸡起源于亚洲,亚洲鸡是先后依次向欧洲、非洲、美洲传播开来的。今日世界各地许多品种的鸡都有亚洲鸡的血统。欧洲考古至今尚未发现鸡的骨骼化石。
但是,在亚洲,鸡并不起源于黄河流域,而起源于亚洲南部。至今,家鸡的祖先仍生长在中国云南省境。雄性原鸡的鸣声近似"茶花两朵",故又称之为"茶花鸡"。茶花鸡也叫"山鸡"、"红原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终年留居在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岛一带。
正因如此,著名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年)才满怀希望地写道: "交趾鸡是来自中国的。……因而,我们可以希望在那里发现深刻改变了的家养族。这位颇有见地的学者的希望经过了一百多年,如今通过在中国云南的考古发现终于得到了实现。
1972年,在云南元谋龙川江畔发现一处古老文化遗址。昔时,这里曾是个繁荣的原始聚落。先民住着用荆条编作墙骨的草房,中间有火塘,用手制的陶鬲煮着梗米饭,牛、羊、猪、狗在村边觅食。村前是一片稻田,人们正在用蚌镰收割。村后是莽莽森林,熊、鹿、兔、鼠出没其间,难怪先民的草房中挂着不少野味和毛皮呢!
在这古老遗址的大量遗存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手制的陶壶,高12厘米,长12.6厘米,口径4.4厘米。壶作鸡形,通体饰有点线纹, 状若羽毛。壶嘴两侧各饰有一钉,用以象征眼睛,鸡壶的整体造型短粗肥硕,已无原鸡体态
修长的痕迹,倒很像是今日家鸡中的良种。可以想象,原鸡若不经过漫长岁月的家养,体态不会有如此大的变异。先民若无长期饲养家鸡的实践,也不可能塑造出形象如此逼真的艺术佳作。毫无疑问,这是已经过了深刻变化的鸡族形象在原始造型艺术上的真实反映。
与此同时,在该遗址文化层中出土有鸡的骨骼化石,从而可资佐证。鸡壶与其同出的鸡骨,其年代距今只有三千二百年,最多不超过四千年,然而,据说这却是目前在江南发现的最早的原鸡被驯化为家禽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