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少有不知孔子是位千古哲人的,可是,知道孔子也是位考古学家的或许就不多了。这里要说的就是一个孔子考古的故事。
那大约是公元前496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陈国都城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今天,那里还有孔子弦歌台遗迹。孔子在陈国住过三年。有一天,陈国国君派来个使者,手中提着一只小鹰,麼身上贯穿着一支箭,对孔子说:"这糜是刚才飞到国君的庭院里突然掉下来死去的。这箭头是石头的,谁也没见过,国君特派我来向夫子请教。孔子看了看,惊讶地说:这鹰飞得好远啊!这箭是肃慎氏的,名叫"楛矢石砮"。周朝初年,武王灭商,四夷来朝,肃慎不远千里来贡楛矢石砮,武王将楛矢石砮分给了贵国先君。请找找看,或许还能找到。"陈国国君听说后让人把先世留下来的金柜打开,里边果然藏有楛矢石砮,同廣身上的一模一样,上面还写着"肃慎氏之楛矢"几个字。
孔子的考证是否准确无误,那糜是否真的带着箭飞越了几千里地,从黑龙江中、下游到了黄河中游以南,这就很难说了,但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述的。然而,肃慎及其后裔以"楛矢石砮"闻名于史册,这是准确无误的。
何谓楛矢?楛矢就是用楛木做的箭杆。什么是楛木?或曰楛木就是桦木,是古代对桦木的称呼。或曰是一种灌木,质轻而坚硬,因其味苦,故有楛名。不知何者为是?
何谓石砮?石砮就是石镞,以石头打制成的箭头。"秣羯居肃慎地,其矢石镞长二寸,盖楛砮遗法。《宁安县志》古史载,肃慎石砮,石异于常,"其利入铁",故著称于世。可是,石镞可以削铁的说法是真的吗?是否言过其实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古代肃慎氏生息的白山黑水地带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多为三四千年。目前,学者们多认为这一带的莺歌岭文化〖因在黑龙江省镜泊湖东南的莺歌岭遗址最先发现而得名〗,可能就是肃慎文化的遗存。这类遗址在牡丹江流域与黑龙江中、下游有广泛的分布,遗存中都有石镞。石镞有的呈柳叶形,有的作三角形。镞面有的起脊棱,有的带血槽。石镞的质地有些是以黑曜石压制而成的。黑曜石为火山岩,几乎全由玻璃质组成,质坚性脆,断口锋利。这种岩石在东北的死火山附近多有,敲开后,石核内部初始呈现松花绿色, 不久即变黑,用以削铁,确如古史所记。
莺歌岭遗址所在的镜泊湖地带,在地质时期的第四纪更新世中晚期是火山聚集的地带。镜泊湖就是火山熔岩流出截断了牡丹江而形成的,所以,古代肃慎人要取得黑曜岩在这里是轻而易举的。
当我夂门明白了肃慎石碧的质地也之后,就不难理解孔子何以能准确地判定那石砮是肃慎的楛矢。这也就难怪古代先民以石制砮的千千万万,何以唯有肃慎及其子孙的石砮名闻遐迩。
肃慎的后裔,在汉代称挹娄人。挹娄人不仅是勇敢的猎人,也是养猪能手。他们的畜群里没有牛、羊,更不会骑马。他们吃的是猪肉,穿的是猪皮,住在地穴里,为御风寒,在身上涂的猪油有几分厚。妇女以野猪牙作装饰,巫师以猪肉作供物。这就难怪他们的后裔在中国烹调史上是以烧制猪肉菜而闻名了!
肃慎的后裔,在南北朝时代称勿吉。勿吉人已开始酴酒。这表明他们的农业比较发展。勿吉人酿酒的方法是"嚼米为酒",即以唾液促使谷物糖化。这种方法,在南美洲、太平洋岛屿居民那里都曾使用过。四百年前,琉球人还以此法造酒。有趣的是,在曰本海的东、西两岸的先民最先都是采用这种方法为自己酿造醇香的饮料的!
肃慎的后裔,在唐代称秣羯,在辽、宋称女真。大约在北宋初期,铁器与中原文化都大量被输送到黑龙江中、下游的偏远地带,因而,往时被视为野人的生女真却在百余年间猛然崛起,先是以悍兵推翻了强大的契丹王朝,又以铁骑把宋廷赶过了长江,从而,饮马于淮河,射猎于秦岭,在中国北方树起了大金王朝的旗帜。
金亡四百年后,肃慎的后裔满洲人又在东北重新崛起。然而,这时其子孙中的猎人仍以楛木为矢。直到近代火枪的普遍使用,楛矢石砮才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进入了博物馆。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