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商.玉雕挖耳勺
耳勺起源何时?人耳有垢,就用指甲去挖,指甲不行,便用草木棍,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何时制出了"耳勺",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却疏于记载。我费了很大劲去查找,只找到一句成语,两个名词。

一句成语是"挖耳当招"。意思是见别人举手挖耳,误认为是招呼自己,比喻期待迫切时的误会。这成语见于明代小说《醒世恒言》。这表明400多年以前已有"挖耳"一说。但举手挖耳,是否用耳勺,却不得知。

两个名词确实说的是挖耳勺。《清异录》记载宰相杜宗把"剜耳匙"叫"铁了事"。杜宗是唐武宗时的人。这说明唐代通称"耳勺"为"剜耳匙",别名之一是"铁了事"。它的质地,有用铁打制而成的。从而可证耳勺有史至少1000多年了。

我在典籍中反复寻觅,再也没有线索可寻了。有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把注意力从文献移往出土文物时,却大开眼界。

江西报告说,南昌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枚挖耳勺,是黄金打制的,长24.5厘米,重9克。物主叫高荣,是三国时代东吴人。距今大约有1700年了。

陕西报告说,雍城遗址发现一枚挖耳勺,是用略带黄色的玉石雕成的,长约10厘米,是在名闻遐迩的秦公大墓中的主槨室出土的,这位2500多年前的秦国君主是位喜欢挖耳的人!
小小挖勺,竟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质地不但有铁的、银的,还有金的、玉的,实在是出乎我考证前的意料,然而,还有更令人惊讶的呢!

安阳殷墟考古学家在《殷墟妇好墓》报告中写道,发现了两枚挖耳勺,都雕作鱼形。鱼身细长,口 、眼、尾,以及脊鳍、胸鳍都刻制清晰。其中一枚略长。全长15.5 厘米,厚0.4厘米。耳勺的勺径0.4厘米,勺深0.2厘米。鱼形的尾部细收,尾端雕成耳勺。头部的鱼眼,透雕为穿孔,可以佩戴。这设计巧妙的鱼形玉耳勺,是殷王武丁的王妃妇好的御用品,距今3200多年。

这耳勺设计雕琢的十分精巧,相当完善和成熟,可见它远不是耳勺的滥觞之作。令人不能不猜想,在这之前,耳勺还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史。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