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民间故事说,一个善良的青年救了一头小鹿,小鹿从口中吐出一块玉石来送给他。他拿回家把这玉石放到米缸里,米吃去就又长出来,放到钱柜里,钱用去也又长出来。贪心的财主知道了,夺去那玉石,可玉石变成了石头,失灵了 。几经周折,物归原主,玉石又恢复了灵性。这就是玉石灵性观在民间故事中的反映。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男主人公叫更宝玉。据说他生来口中就含有一通灵宝玉,是他的命根子,玉在人灵,玉失人痴,从而生出许多故事来。这小说将古代相传下来的玉石灵性观人格化了。
这种观念的起源是很早的。最初,或许是因玉石的特质引起的,如玉的色泽晶莹喜人,音响清脆悦耳,质坚性脆,长埋不蚀,等等。这些特性易于引起人的遐想,并且不能不追求对这些奇异特性的解释,在泛神论的影响下,玉石遂被赋予了灵性。古代有关玉石的灵性观,今日仍可从古文献、古文字中略窥一二。
且以"灵"字为例。"灵"的大意,原指神灵,或交通人神的女巫。灵的繁体字写作"豳",这是个形声字,义符从"巫",是会意字,表示雨打器皿的声响。繁体"靈"字自古有多种异体,其声符都写作"謂",只是声符之下的义符不同,将"巫"换写成"龟",或"龙",或"鬼"、或"王"即玉广等。这也就是说在交通人神时,灵龟、祌龙、鬼怪、玉石与巫,都有同样的神通,都是灵物。比如古人祈雨时,崇敬的偶像是龙,龙要以玉琢成,名为"珑"。只要向"珑",即玉龙祷告,民意便可通达上天,这就难怪"靈",也写作"籠"了。
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古人嗜玉,以玉为宝。最古老的宝字写作"琏",从玉,从击,即玉石和陶器。另一说"缶"是声符。那么,依后说唯一可以宝贵的则是"玉"了。后来,货贝成为财富,宝字写作1'資",意为室内藏有玉石和货贝。现代无论是海贝还是陶器都算不上财富了,故而汉字简化时去掉了缶、贝,写作"宝",剩下的仍然只有"玉"了。
古人以"玉"为灵物,以"玉"为宝物,故而活着喜欢佩玉,死后要以玉险葬,或以玉为衣,或口中含玉,或以玉器随葬。这大概是出于玉可护身,玉可使尸体不腐的观念。现代考古多次发现"金缕玉衣"、"银缕玉衣" 等,就是这一古风的遗物。这种风俗今已不见,但今天以玉为饰、以玉为佩的风俗,仍然比较流行。至于死后含玉,今已不见。但在考古发掘中却是屡见不鲜的。含玉之风,大约肇始于距今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后来殷人继承此风,迟至五代时,中原葬俗中仍有含玉的。贾宝玉出生时口含通灵宝玉,那已是含玉古风的回光返照了。
古人祭祀也用玉。祭祀天地四方,所用玉的颜色、形制都有不同的规定,其中均有特定的意义和观念。如《周礼》载:11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等。
在考古发掘中除可识的大量玉器外,还常常发现些莫以名状的玉器。箍形玉饰科是一件。这件古玉出土妇好墓,玉质呈米黄色,体呈柱状而中空,上下沿口外折,腰部周匝有锯齿状凸棱。通高4.8厘米,孔径6.7厘米,器壁菲薄,仅0.1厘米。不知其用,亦不知其名,唯见其形若箍,其质为玉,似可为饰,故暂称之为"箍形玉饰"。
这件古玉,富有神秘性,或可视为古玉灵性观的代表作之一。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