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烛火女神"几千年?春秋.云纹铜禁
蜡烛起源于何时?

在西方,据说5000年前埃及王宫里已用蜡烛照明了。那么,在东方,中国何时始点燃蜡烛?千百年来,这是个文化悬案。香烛业为长期找不到自家的行业祖师而苦恼,只得请关公、葛仙、九天玄女诸神充当自己的保护神。现代考古学的兴起, 为解决这一悬案开辟了新途径。日前,这一悬案已被剥离出个大体眉目。
 
欲说蜡烛,还得先说说"烛"。最古老的烛,未必用蜡,而是用松、竹、麻、苇等制成的火把。商甲骨文中与火有关的字,有一百多个。其中有的字,像人手持一木,木上有些小点,这可能是指小火把,那些小点是火星的象形。也有的像一个人跪坐双手持一火炬,炬上焰火腾腾。已故学者王献唐(1896—1960年)先生在《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炬》一书中,释其字为"烛"。甚是。

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烛"有两种,即松明与竹签。

1988年在宁夏海原县菜园发现了八座古老的窑洞,其中两孔窑的洞壁上,有许多插孔,插孔的上方留有火苗状的烧痕,呈青灰色。从插孔中残留有松木皮痕迹看,这些壁孔原是插火烛的。若在插孔的半数中点上松明,窑内可有40瓦电灯的亮度。松明火烛,或许已有几十万年历史了。有确证可考的这些遗迹,距今至少也有4100多年,其时代略相当古史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说到这里,不禁令人想起古代的一个传说:舜有两个女儿,生有灵光,可照方圆百里,由是一个名叫"宵明'',一个叫"烛光"。《山海经》有人称宁夏古窑洞的松明火烛为"灯烛之祖"。那么,"烛光''、"宵明",也就应被尊为中国的"烛火女神"了。

1989年,在江西省瑞昌发现一处古老的铜矿遗址,出土的许多采矿遗物中,即有用以照明的竹签,签上还有点燃过的炭痕。它的年龄比商甲骨文还古老。甲骨文的"烛"字,从"木",不从"竹"。可这里发现的却是一种"竹烛"。

欲说蜡烛,谈了 "烛",再说说''蜡"。

蜡有黄蜡、白蜡,以及近代方传入的石蜡。中国古代主要用的是黄蜡,即蜂蜡。蜂蜡,同养蜂有关。早在东汉时,中国就出现了养蜂专家。其人姓姜,名岐,字子平。汉阳上邦(今甘肃天水)人。据《高士传》记载:与姜岐一起养蜂的有三百余人,而受其"教授者满于天下。仅此一例,不难想见当时的养蜂规模。

同养蜂规模相适应,蜡的利用在汉及以后,则相当广泛了。比如民间印染工艺"蜡染",汉代已肇其端。西晋时,在饥荒之年,有以食蜡充饥的辟谷法,"食蜡半斤,十日不饥"。还有"百日不食,容体自若者"。晋时,有蜡尸之法。权臣王敦死,为秘不发丧,将其埋于室内。为免腐臭,以席裹尸,涂之以蜡。甚至,还有的以奢侈为荣,竟以蜡为燃料用以烧饭呢!

其实,蜜与蜡的使用,是早在人工养蜂之前出现的。屈原《招魂》曰:"柜敉蜜饵''。柜妆,即今馓子。蜜饵,即蜂蜜加面制成的糕饼。
早在先秦,蜡在青铜铸造业中即已派上了大用场。

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省随县发现有战国初年铸造的尊、盘、冰鉴等,而在河南淅川出土有春秋中期的云纹铜禁,件件玲珑剔透,有若牙雕一般,令人叹绝。据冶祷专家考证,它们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即以蜡雕成器物模型,放于容器中,灌以澄沙。待阴干之后,以火烤模,蜡即熔化流出,趁热浇灌铜汁,冷却后,剔去澄沙即成。其中,尊、盘铸于公元前433年以前;铜禁,铸于公元前552年以前。可知,中国以蜂蜡用于铸造,至少有史2500多年了。

这样说,或许有人以为这只是推理,最多也只能算旁证,若能得到先秦有蜡的确证,才更令人信而不疑。

有趣的是,与那尊、盘同出的有大批乐器。音乐考古学家黄翔鹏教授在研究其中的笙时,发现在笙簧片上有一滴2400年前的蜡泪。笙制成后要调音,笙的篑片不便削来刮去,就在上边滴上蜡,用修削蜡滴的方法来调笙律。直到现代,制筌调律仍用这种方法。

白蜡,是白蜡虫的分泌物。前不久,在福建武夷山还发现有高产的白蜡虫。古代对白蜡的利用较黄蜡为晚。但也不像《本草纲目》记载的,说虫白蜡始于元代,距今只有700年历史。当代学者邹树文考证,中国早在汉魏时,已利用白蜡,论之有据,是可信的。白蜡,当然也不可能是什么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可若说刘安的时代已有白蜡,则与事实差近了。

黄蜡,也不可能是周人的先祖公刘首制的。但公刘所处的商代已有黄蜡,则不应有疑问。古人早知道将蜂的巢脾放在锅内煮,一煮则蜜出而蜡浮。也有的将巢脾用布包起挤压,一挤,蜜即流出,蜡留布内。这已为民俗学所佐证。

其实,早在人类的童年,猿人即已知咀嚼巢脾,吸其蜜,吐其渣,即蜡等。至今,猩猩还喜食蜂房呢!

如是说来,人类知道蜂蜡,同人类史一样古老,有几百万年了 。可是,利用蜂蜡制器、调律,却只有两千几百年。
 
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记有"制假蜡烛法"。其法,以蒲槌为烛芯,缠以布,涂以牛羊脂,再在其外涂以蜂蜡。蜂蜡比牛羊脂的熔点高些,用蜡将牛羊脂裹起,可少流蜡泪,成本也低得多。这一古法,相沿1400余年。近代石蜡传入中国以后,民间仍以此法制蜡。

"蜡烛''一词,始见于《世说新语》。该书为南朝刘宋人刘义庆撰。比之更早的记载有没有?《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枝。"高帝,即汉高祖刘邦。闽越王,指南越王赵佗。石蜜,即冰糖。"蜜烛"是什么?清人郝懿行撰《晋宋书故》曰:"古人谓蜂蜡为蜜烛"。可知,蜜烛,即黄蜡制成的蜡烛。

这条材料很重要,它是文献中有关蜡烛的最早记述。以前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可他们却以"杂记之言,本非可据",给否定了。

考古的新发现证实,汉代确有蜡烛,三十多年前,长沙两座汉墓出土铜灯的灯盏中还都残留蜡泪。更早些,在汉代古墓发现有黄蜡饼,显然,那时以蜡代脂的灯烛并非个别了。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83年,在广州发现南越王二世的陵墓,墓主为文帝,乃南越王赵佗之孙。墓中出土有龙形灯、鸟形灯、兽面形灯多具。这些"灯"都没有盛放脂膏的灯盘,只有筒状烛插,烛灯灯体的大小不一,出入甚大,可那烛插却大体都是四五厘米高,顶部直径一厘米左右。显然这是古代的烛台。古代灯、烛往往不分,当然称灯台也是可以的。这些烛台表明南越王的宫廷中是用蜡烛的。那么,赵佗向高帝献蜜烛的记载,虽出于"杂记之言",却是不容忽视的。

南越的蜜烛是怎样的呢?从这批灯具的烛插的粗细长短一致来看,当时蜜烛的制作是有一致规格的。从烛插呈筒形看,其烛下当有较为坚挺的"跋",即把。从只有烛插而无承泪的烛盘看,其蜡质纯,少有蜡泪。蜜烛大概不像后世以脂为肌、以蜡为肤的假蜡烛那么爱为他人"垂泪"吧!

在大约2200年前制成如此精致的蜡烛,在其先,制蜡当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前已述及,早在舂秋战国之时,古人已用蜡雕制青铜器模型,并用以点簧调律。即古人早已熟知蜂蜡的可塑性和易熔性,那么难道先秦人竟从未发现蜂蜡的可燃性,以及燃烧时光的明净吗?论理,古人当知,必知。可是,从文献到实物,却不见踪影。

明代人罗颀著《物原》曰:"成汤作蜡烛"。果如是,中国的蜡业当奉成汤为祖师,中国的蜡烛史也可以推移到距今3600年前了。然而,作者录事,行文。皆不注出处,这就难以令人信而无疑了。

可是,细思之,也未必尽妄,或许也有其"合理的内核"。古代制作庭燎,即有灌注蜜蜡的。唐朝学者贾公彦《周礼注疏》说,制火烛,"即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蜜灌之,若今蜡烛"。

这种古风,今日在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拉祜、傈僳族中仍有余韵。这些民族,年年六月要过火把节,祈求丰收。他们以竹、木扎制火把,中间夹放松明,即富含松脂的松木,以便易燃。同时,有的地方不仅制松明火把,还制作蜂蜡火把。点燃后, 走在街头田间,蜡泪滴得越多越好,以象征谷穗颗粒饱满,预兆丰收。

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莫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到繁,有着初萌、发展、成熟、鼎盛、衰败、灭亡的各个阶段。蜡烛虽小,其规律亦如此。依此看来,上述蜂蜡火把,以及古代的灌蜜庭燎,可谓是蜡烛的原始形态。先秦脂烛已盛行,却未见蜡烛。可能当时黄蜡还是较为贵重的,未广泛用于制烛。大约在秦汉之际,蜡烛首先在南国兴起。东汉以后,方逐渐普及开来。唐代,则是蜡烛的盛世。这时,不但有会奏乐的"仙人烛"参见第89讲《走马灯》篇,还有郁烈之气可闻百步的"异香烛"。这种异香烛,有加廨香的,也有加沉香、龙涎香制成的。龙涎,是抹香鲸病胃中的一种分泌物,其味奇香,为珍贵香料。此外,还有忽明忽暗的魔烛亦称"戏烛"。花样翻新,不一而足,难以详论。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即西方蜡烛有史5000年的结论,那是根据在埃及和希腊克里特岛所发现的烛台做出的。当时点燃的究竟为蜡烛,还是脂烛,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知,迟到中世纪,当东方宫廷燃起"音乐蜡烛"、"龙涎香烛"之时,欧洲用于照明的所谓蜡烛,仍为脂烛,即牛油蜡烛。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