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藏唐白釉净瓶,高20厘米,口径1.4厘米,肩部流的口径2.7厘米,底径5.7厘米。长颈,直口,圆腹,撇足,肩部有一壶状短流,通体施白釉。具有浓郁的异国特色。是我国唐代制瓷工匠吸收了印度陶制"军持"的造型特点,烧制出不吸水,坚固耐用的瓷质净瓶,成为佛教徒们爱不释手的理想的储水用具。
净瓶是佛前供器,一说为佛家净水器。根据梵语门的意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金、银、铜、瓷制。制品流行于唐、宋。唐代多见白釉制品。洛阳博物馆就收藏一件龙门西山粮库出土的唐青铜净瓶,高33厘米,上部细长颈,短流上有盖。洛阳香山寺唐墓出土一件白釉净瓶。高20.7厘米,通体施白釉,细长颈,颈中部有一凸起的圆形飞轮,口部细小,口外有两道弦纹。溜肩,肩上贴一盘口壶状短流,圆腹下收至足部外撇。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也藏有一件唐五代定窑白釉净瓶与此瓶相似,只是足部较小。江苏常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也都收藏有唐代白釉净瓶。
净瓶是比丘十八物之一,所谓比丘十八物,就是佛教僧侶使用的十八物,比丘意译是"乞士",俗称"和尚"。他们使用的十八物是指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
宋代除定窑白釉器外,尚有耀州窑青釉及北方其他窑口的绿釉等制品。瘦长腹,上部有直立的细长圆管,肩部一侧附上翘的短流,也有配以龙头流的。1969年河北定县宋代静志寺、净众院两塔基出土的二十四件净瓶,大者高60.7厘米,瓶腹上有匀称精细的浮雕及刻划装饰。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