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境内的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内乡大窑店窑和禹县下白峪窑,是唐代烧制"花瓷''的主要窑场,山西交城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也烧造唐代"花瓷'',"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生产上的又一大成就。花釉瓷是指: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后出以浑然一色的底釉衬托不规则的斑条状面釉作装饰的瓷器,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月白或天蓝色斑块的器物,是宋代钧窑的源头。有壶、罐、拍鼓、碗等。
建国以来在郑州地区出土较多,叫"唐钧"。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南卓写的《羯鼓录》上有鲁山花瓷的记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后来在鲁山找到了大量腰鼓的瓷片标本,特征与传世腰鼓的胎色、厚度、凸起弦纹及斑点装饰完全一样,与文献对上了号,从而证实了《羯鼓录》的这一记载真实可靠,问题就解决了。在河南郏县黄道窑也发现了 "花瓷",在河南禹县下白峪窑也找到了生产"花瓷"的窑址。
花釉的底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普通釉,面釉为乳浊釉。底釉是采用浸釉法和浇釉法施釉,面釉是采用喷、浸、点、涂等方法施釉。在高温熔融下,底釉的气体向外排放,使上下釉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由于面釉的流动大于底釉,其向下流动产生的条纹、斑纹变化多样,使黑、黄、褐、茶叶末互相交织,色彩斑斓,别具特色。这与唐代人追求浪漫的审美情趣相一致。
典型器物有唐黑釉彩斑执壶,圆口,短颈,鼓腹下收至底足微外撇,平底。肩上有一圆形的短流,对称的颈肩部安有一把柄,流与把的两边对称贴有双泥条的弧形耳。从口至壶体的大半部施有黑釉,在黑釉上有不规则的灰蓝色彩斑釉,是宋代窑变釉钧瓷的前身,此壶出土于河南地区。造型古朴圆润,彩斑变化自然,是唐钧的一件标准器。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