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绣品的鉴定方法
绣品的鉴定方法
绣品的文物鉴定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时代、产地和作者。

年代鉴定的要素有:质地、纹样、色彩、款式、做工等。质地就是织绣品的底料,其特征具有较明显的断代性。例如緞,五枚緞的出现目前所知最早是在元代,如果你所看到的织物是一件五枚缎,那它一般不会早于元代。而八枚缎则一般不会早于清代,而且是清中晚期的可能性更大。再如罗一直流行到明代,但入清之后就基本为四经绞的罗。
纹样是鉴定年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绣品的紋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十分明显,它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过程、变化的细节。因此,考察艺术风格或图案会对鉴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吉祥纹样出现在明代中晚期,而戏曲故事纹样出现在明代晚期,这主要是受明代中晚期木刻版画的影响。绣画最早出现在宋代, 而明代顾绣绣画则达到了顶峰。
明代的用色总体上是装饰性强,庄重,万历时期流行著名的万历五色。清前期颜色深、暗、沉重,雍正时期接近明代,开始有些变化,暈色层次多。光绪时多用紫色,称为"洋莲紫",因为色料来自海外,多用在广绣上,京绣、苏绣也见使用,多在光绪时期。同一时期粉绿、湖蓝也开始用,系化学染色。款式也是年代鉴定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目前在市场上见到的荷包、枕顶、门帘、被面、帐幔、苫盆巾、镜帘、荷包、耳套、扇套、兜肚、项圈等款式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最后看做工,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絨主花。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作品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顾绣针法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原稿一致。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人绣,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在清代,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针法齐全,还创造了仿真绣、发绣等。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故使绣品纹饰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秀丽典雅的艺术效果。
从产地对绣品进行鉴定,主要从绣品的艺术流派风格着手,鉴定者要熟悉掌握诸如顾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作品的特点和不同风格绣品的地方特色。
从作者的角度对绣品进行鉴定往往是名家作品, 普通丝织品就很难鉴定作者了,当然有时还可以依靠织款知道其作者、作坊或厂家名称。
明代刺绣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末顾家的女眷,如顾名世孙媳妇韩希孟和曾孙女顾氏,其所绣多以画为本, 是绣画结合的艺术品。明代另一位刺绣大家是浙江人倪仕吉,嫁给义乌人吴之艺为妻,擅绣佛像,名重一时,尤长发绣,有人士像传世。
清代最有名的是沈立和沈寿俩姐妹,她们都自幼学习刺绣,能诗善画,在刺绣中很下功夫,尤其是沈寿的作品曾得到慈禧的嘉奖。当然,她们二人的作品现在已不易得到,但沈寿于民国初年在南通创办南通女子绣工传习所,所中学生的作品较多,而且多有"南通女子绣工传习所"款,亦属珍贵。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