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各个早起文化陶瓷的划分
王湾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三期。王湾第一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王湾第三期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二期文化则介于二者中间,具有过渡性质。这三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王湾第一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所占比例最大,次为夹砂质褐陶,彩陶已经出现,但花纹简单,线条比较流畅(彩陶阶段);王湾二期文化分早、晚两期,陶器以夹砂褐陶最多,红陶最少,早期彩陶较王湾一期发展,纹饰由简到繁(彩陶阶段);晚期彩陶近于绝迹,出现了篮纹和方格纹(灰陶阶段)。彩陶发展阶段正处在王湾二期的早期,晚期彩陶绝迹。由此可以说明,王湾二期的早期属于仰韶文化的晚期阶段,王湾三期文化的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多方格纹、篮纹及绳纹, 为河南龙山文化典型的代表。

大河村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六期,前四期属于仰韶文化。大河村一期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灰陶次之,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有的带白色或淡黄色的陶衣,多数绘黑色或棕色的单彩(彩陶阶段);大河村第二期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白衣彩陶与双色并用的彩陶数量有所增加(彩陶阶段);大河村第三期文化的陶器,仍以红陶为多,但灰陶有所增加,彩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彩陶阶段)大河村第四期文化的陶器,灰陶占了多数,红陶次之,彩陶骤减(向灰陶阶段过渡)。大河村一期至四期文化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表现明显的阶政性。一、二期文化面貌接近,相当于王湾一期文化,陶器都继承了前期以红陶为主,彩陶已兴起并有一定的数量;三、四期文化面貌比较接近,相当于王湾二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陶器尽管仍以红陶为主,但彩陶有了很大发展,而后期彩陶骤减甚至绝迹,灰陶逐渐增多起来。明显看出,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绝大多数为红陶,彩陶只有简单的带状红、黑彩,稍后出现了与河南地区仰韶文化相似的圆点钩叶纹、花瓣纹和八角纹、星形纹, 有白色陶衣,出现红色陶衣和双色彩陶;中期灰、黑陶比例有所增加,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纹饰以黑色波折线间以斜方格纹组成的带状花纹为主;晚期红陶数量下降,灰黑陶已占优势,彩陶少见。

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遗址的陶器,以砂质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出现了彩陶,多在陶钵口部绘彩一周,晚于大汶口文化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生产进人以黑陶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新阶段。

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青龙泉三期文化,三者的相对年代是明确的。大溪文化要早于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是在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器的发展也同样表现出阶段性。大溪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植物的红陶为最多;中期泥质红陶增加,彩陶鼎盛,出现了蛋壳彩陶;晚期仍以红陶为主,但灰陶、黑陶比例增大。屈家岭文化早期陶器以黑陶为多,灰陶次之,黄陶、红陶较少,也见彩陶。晚期灰陶较多,黑陶次之,仍有少量彩陶,并出现了较多的彩陶纺轮。青龙泉三期文化陶器以灰陶为主,普遍饰篮纹,附加堆纹、方格纹、绳纹等。

福建闽侯的昙石山文化分上、中、下三层,是持续发展的同一文化。但在陶器质料上也有着明显的变化,下层以粗红陶为主,有竖条和卵点组成的红彩显示了下层彩陶的特点。中层以粗灰陶占优势,上层则以印纹硬陶为最多。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往往有红陶、彩陶和灰陶三者共存或红陶与灰陶两者共存的现象,这是陶器发展的连续性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反映。在红陶、彩陶、灰陶中,要以红陶为最早,它几乎贯穿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全部过程中。彩陶在红陶阶段的磁山文化也有发现,而在灰陶阶段则已绝迹。"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首岭下层遗址中虽然已经出现,但这种"灰陶"与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的灰陶是不同的,因为它是在缺氧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弱还原焰中烧成的。另外,在有些地区,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就没有彩陶,也有的在中原地区已进人到灰陶阶段时,才开始出现彩陶,这些或者是由于时代较晚的缘故, 或者是由于发展上的不平衡所致。但是,就全国范围内而言,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与发展阶段性是很明显的。因此,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文物鉴定的一个基本规律。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