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古纸
说到书斋,就不能不说纸。更何况中国古代对人类的四大贡献之就有造纸术的发明。
在没有纸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在走兽的胛骨或爬龟的甲壳上刻辞纪事。后来不知道是谁灵机一动:竹木也可以代替甲骨。于是就有了简、牍。所谓的"汗青''与"韦编",以及"学富五车",都与这个时候有关。再后来就出现了帛书。
"帛",毕竟太昂贵了,仅能限于贵族使用。
但一定是帛,启发了纸的诞生。
时间应该是在西汉。
到了东汉,有个叫蔡伦的人,使造纸的技术真正成型,并使之得以改良。所以那时候的纸被称为"蔡侯纸",蔡伦也被推为造纸的始祖。
古人对纸的释名是:纸者,砥也。平滑如砥,故谓纸。史说:蜀中多以麻为纸;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人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浙人以稻秆麦茎为纸者,绝薄……
历代名纸有"蚕茧纸",有"左伯纸",有"侧理纸",有"澄心堂纸",有"薛涛笺"……
王羲之永和九年书《兰亭序》,用的就是鼠须笔,蚕茧纸。
有史书记载,剡溪古藤极多,造纸极美,其纸便是侧理纸。而张华的《博物志》则认为侧理纸是水苔纸,南越人以海苔制造。
澄心堂是五代南唐的一座宫室,内贮图书、琴瑟、文玩。李后主将造纸的良匠请进澄心堂监制宫中用纸,其纸极佳。本为宫中秘用,北宋后流传到欧阳修等人的手中,立时名声大噪。当时已百金难致一纸。相传淳化帖就是此纸所拓。
所谓薛涛笺,是元和初,元稹使蜀,营妓薛涛写诗赠稹,喜用色彩笺,将大纸裁为小纸,狭长,便用,最宜作四韵小诗。后来这种笺样为薛涛笺,而非特指一种纸。
古代造纸,是一件很繁难的事情。
浙江富阳有仿古人造纸的作坊,我曾经去过。第一道工序是斩竹漂塘,也就是将竹子浸在水塘里。百日之后,拌以石灰蒸煮,不少于连煮八日八夜,然后就是"舂",将煮熟的竹子,放入石臼,以石碓叩击为舂,舂至至烂烂如泥面。然后倒入水槽,竹泥漾于水中,以帘网轻抄,稀薄的竹泥均匀地附着于帘网上,再倒覆到板上,便是一张湿纸。
上千张湿纸叠在一起,加板重压挤水,然后烘焙……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