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绘画,在文物鉴定史上,自成领域。如果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纹饰说起,中国的绘画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彩陶上可以看到的图画,计有人物、鱼、鸟等纹饰,可以说这是中国原始的绘画,不过,这些图画用来装饰器物,与后世的绘画相比,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商、周的图画,可以在铜器的纹饰上和铭识中看到,比此前是进步了。彩陶上所绘的鱼、鸟、人,只是单独的形象,往往没有动作,也没有景物陪衬,据说保存下来的一件铜器的铭识中,画有一只野兽,关在栅栏里,上面绘两只眼睛,表示有人在那里看守着,还有一根柳条穿着三条鱼、四个人共扶一根旗杆等等图形。不仅画出生物的轮廓,进而画出有生命、有动作的动物了。
战国时代,铜器上的纹饰更进一步把许多单元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例如现存的"猎纹壶"肩部的行猎纹饰上,铸有猎人手执兵器与野兽搏斗,兽的凶猛、人的英勇都充分表现出来。另一件"猎纹钫",在人兽搏斗之外还配上四马驾辕的车,这才算是一幅图画,因为其中有了内容,有了故事情节。
到了汉代,政府把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事迹绘成图画,来宣扬政教,警戒臣
民,客观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如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十一人的像在麒麟阁,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绘中兴名臣、列将二十八人的像在洛阳云台。其他如山东肥城县的孝堂山刻石、山东嘉祥县的武梁祠刻石,也都是把人像和故事画刻在石上保存。朝廷与民间都运用绘画来纪念人物与事功,人物画的发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人物画,大部分是像,力求形似写实,画人物所用的笔法也很简单,都是粗细一致的线条,后来顾恺之所用的"铁线描"、张僧繇"运笔如空际游丝"的笔法和吴道子"莼菜条"的描法等都以这种线条为基础。
东汉末年,献帝为避"董卓之乱",带着七十余车书画西行,因途中遇雨,道路泥泞难行,遂将大批书画遗弃。这是所知中国古代书画文物遭受的重大劫难之一。
在晋以后,画家的姓名与作品并传于后世。那时,顾恺之、张僧繇及陆控微世称六朝三大家,他们的技艺为人所知,并有少数作品遗存后世。其中顾恺之并留有画论,对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画有很大的帮助。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是画史上著名画家之一,谢安誉之为"苍生以来未之有"。他对人物画的造诣非常之深,对山水画也有相当研究。他所画的《女史箴图》,在射雉一段,后面就有大山,山的勾描,已粗具规模,只是没皴法,这虽是近乎配景地位,却是山水画创始期的例子。在他著的《画云台山记》一文里,把他所画云台山那张画的设计、布局、构图、位置说得非常详细,可以看出那是一张山水画,可惜原迹已失去。不过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画渐转为山水画的一些迹象,后世流行的那种山水画似乎已是呼之欲出了。
南北朝时期,中国又进入一个杌陧不安的时代,人们厌恶战争,纷纷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佛教因而大盛,同时老庄思想形成的道教,也仿效佛教礼节,造观塑像。画家也以道释人物为绘画重要题材,像汉代那种以绘画直接协助宣扬政教的成分渐少,绘画为宗教服务的成分渐多。同时,士大夫自由玩赏已成了风气,中国绘画才有了独立的地位,成为一门艺术。而各家所作的画全是着色画,水墨画直到唐朝才出现。
自东晋至隋,这一段时间涌现的画家不少,画迹的流传也应该很多,但这些画迹, 有的是寺观壁画或石窟壁画,不是遭兵燹残毁,便是因年久自然损坏,多巳无存。绘在絹素上面的画迹,也遭书画之厄。梁元帝萧绎喜绘画,内府收藏甚多,因"侯景之乱",宫中书画被焚数百函。战乱平息之后,元帝把所有的画载运江陵,而江陵又被西魏大将于谨攻陷,元帝在投降之前,先把所藏字画书籍二十余万卷放火焚烧,这是一次书画的大厄难。南朝继梁之后,就是陈。陈文帝好画,锐意收求八百余卷,在隋灭陈时,都入了隋朝宫内,隋文帝还造了 "宝迹台",藏古书名画。后来隋炀帝去扬州时,把这些图籍运上了船,途中船遭翻覆,船上所带的书画都淹没于水中损失了。唐以前的书画,因历代战火和人为的破坏,所存的已寥寥无几,传到今日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是渤海(今山东阳信县)人。他的作品至今仅存一卷《游春图》。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细线勾描,没有皴笔,施以青绿,色彩浓丽。《游春图》的绘法,标志山水画进人一个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新阶段。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对唐代的李思训影响很大,明人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展子虔,大李将军之师也。"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