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法、文字和内容鉴定印章文物
制法
这里的制法包括古代铜印的文字的祷出或刻出方法,印钮与印体的连接以及印面、印体的尺寸大小等等。古代印章中文字的出现不外乎三种方法:铸印、镬刻,或笔划焊接。就古代印章的主流(大宗)青铜公印来看,其印面的文字在秦汉时期多为阴文凿刻,少量为直接铸印。隋唐时期,印面文字由阴文变为阳文,采用铜丝盘条焊在印面上,也有少量的祷印。宋代以后,基本上都是直,出的阳文。从时代上看,阴文和阳文的变化,凿刻和铸造的变化,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前后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有时,在市场上会见到一些以原凿印制模翻砂祷造的印文,其风格效果与原凿刻出来的文字效果差别很大,这种假冒是显而易见的。
自秦代以后,历朝历代对公印的大小规格都有明确的定制,如汉代方形印边长为2*3cm,此后,一直为后世沿用。到隋唐时,方形印突然变大。宋元明清都沿袭唐制。在观察印面大小时,可以隋唐为界,隋唐之前方形印小,隋唐之后方形印大,凡印章的面形尺寸与其所处的时代明显不符的,自然是伪印。有些文物鉴定家之所以在尺寸规格方面一眼就能看出印章的真假,而不必再从其他几方面仔细辨别,就在于熟悉各朝各代有关这方面的制度,对各种印章面形的尺寸烂熟于心,熟能生巧。
文字和内容
从文字和内容方面鉴别印章,一般较为可靠。看印章的文字主要是看印章印面和边款的用字、字体以及文字的精神面貌。古代公印的文字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春秋战国时代,印文主要是"东周文字"。从秦至西汉早中期,印文字体流行阴文"摹印篆"。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流行由"摹印篆"发展而来的"缪篆" (私印中"鸟虫书"较多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缪篆"由"急就"风格趋向草率,到南北朝时而变得非篆非隶〔私印中则出现"悬针篆"〉。隋唐五代时,一改前期的阴文而行用阳文"蟠条篆"。宋代流行由"蟠条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后期缪篆",元代又发展为"九叠篆"。明清时代,印文用字是杂篆体,有玉箸篆、柳叶篆、尚方大篆、钟鼎篆、悬针篆等等,均根据不同官职级别而分别使用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都是我们在辨别各时代公印真伪的重要参考依据。
艺术印章的印文,各家往往有各自的特色。如邓石如的印文,体势较圆转, 具有"刚健舸娜"的特征,与他篆书书法的风格相一致;徐三庚的印文,虽也属圆转一路,但字的结体有紧缩中宫,疏展其外的个性,风格飘逸,与邓石如圆转而稳健风格有所不同。又如边款的文字,黄易的边款字多具隶意,丁敬的字法则较朴拙萧散,陈豫钟的边款方正严密,黄士陵的边款文字则体态较扁,而赵之谦的则宽博方正。这些印家即使同属一流派,其印文也都有不同的特点。
后世传摹翻砂而制成的"古印",虽然文字、字体符合时代特征,但往往囿于仿制材料所限或出于其他原因等,造成文字肥瘦失当或僵硬死板,毫无生气。这样也可以从文字的精神面貌上看出其属伪品。当然,对一些翻制极为精工的仿冒品,要小心仔细,还需结合印章的其他方面综合考虑,这样才不会失眼。
看印章文字内容,往往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就鉴别公印而言,主要是古代职官制度等;鉴别艺术印章,还要了解各印家个人的生活背景,艺术流派的师承关系等。有些"伪印"内容往往于史无证,属于造假者杂凑杜撰所为,经不起考证。但鉴别者如果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就会被伪印所迷惑。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