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理学思想的形成,开始时是受到他的老师吴与弼(1391〜1469年),字子传,崇仁(今属江西)人,屡荐召官,皆辞不就)"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的思想影响。之后,回家乡筑春阳台静坐其中,潜心阅读经典史籍,但收效甚微,于是舍繁求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十年的苦读,他从陆九渊和佛学禅宗的理论中得到启发,摆脱了宋代以来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束缚,提倡靠静坐而达到静悟自得的精神境界。他说:"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气悟出了学习贵在有所体会的道理。在存养功夫上,他提倡"以自然为宗",他说:"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著意理会。"遂形成了 "学贵乎自得"、"以自然为宗"的理学思想。他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诗文以及书法艺术上,如《陈献章南归诗翰》卷中诗文以及书法都不囿于成规,追求一种自然的天趣,形成了他超凡脱俗、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独树一帜的诗风
"陈献章生平不事著述,然颇有诗兴,其诗作与庄定山(1437~1499),字孔旸,江浦人,成化二年进士,官翰林检讨)齐名,当时有陈庄之称"^。陈献章喜爱赋诗,用诗来传播他的思想学说,抒发感受,因此,他的诗作极丰富,在《陈献章集》中收录其诗就达二千首之多。而《陈献章南归诗翰》卷,共赋诗二十首:《出潞河三首》、《至直沽》、《直沽逢周京》、《乞恩南归,先寄诸乡友候我于曹溪者》、《南归先寄马默斋并诸乡旧二首》、《寄怀故里十首》、《漉酒巾》、《舟中次麦岐韵》〈此卷的诗文,在《陈献章集》中均有著录,但有些地方文字互有出入,本文在释文中注明。
此卷诗文,记录了诗人乞恩南归的情况,借写景、纪事、怀念友人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诗写得清淡高妙,表现了诗人不与流俗为伍、唾弃功名、归隐山林的思想。
展卷阅读,诗文平实而隽永,文浅而旨远,清逸淡雅,与当时诗坛摹古之风不同。明初的诗坛,许多诗人认为只有在古人的作品中才能见到真率自然,于是诗必盛唐,而流于形式,忽视了诗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作用,整个诗坛缺乏鲜明的个性。而陈献章则以其朴实无华的诗风崛起于岭南,与当时复古的诗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认为:"论诗当论性情,论性情先论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也就是说,作诗第一要义是抒写性情,然后再论风韵,没有风韵则不成诗。此卷诗,写得真率自然、毫无做作,完全是诗人真情实感的体现。
在艺术上,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淳和自然、不加雕饰的诗风。他的门人湛若水1466 〜1560年,字民泽,广东增城人,学者称甘泉先生,弘治十八年进士)说:"白沙先生之诗文,其自然之发乎?自然之蕴,其淳和之心乎?……淳和之心,是谓自然也。夫自然者,天之理也。……胸中流出而沛乎,丝毫人力亦不存。"的确,陈献章的诗不受成规所限,以抒写个性为宗旨,例如卷中《寄怀故里十首》,将故里的风物人情组织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山径儿吹笛,村田妇把锄;立雀黄牛近,衔鱼白鹭腥;乳鸭争嬉水,寒牛不出村;时依当户竹,闲数上墙花;沙渠风日美,弄水爱群儿。花落鹭犹语,春归蝶未知;怀中娇小女,学语解呼爷;林叟忻相遇,笑谈忘日昏……',把家乡描绘得像桃花源一样美丽,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无限眷恋和怀念,抒发了诗人希望能早曰回归家乡,过上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的心情。诗文浅显明白,娓娓道来,写得极其淳和恬淡,如话家常。
在语言运用上,不斟酌字句,不用华丽的词藻,不引经据典,而是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以表情达意。例如《南归先寄马默斋并诸乡旧二首》、《舟中次麦岐韵》等诗,都充分体现了诗人朴实的语言风格。从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甘于淡泊名利,重友情,爱家乡,具有清高品格的高士形象。
在结构上,采用五言、七言的格式,或借纪事、写景以抒情,或寓哲理于诗中,做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既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又极具韵律美。
此外,陈献章的诗特别之处还在于借写景、纪事、抒情等以阐明道理,寓哲理于诗中,他的诗是不能用寻常的尺度来衡量的。王世贞评价他的诗说:"公甫诗不入法,文不入体,又皆不入题,而其妙处有超出于法与体与题之外者。"因此,在欣赏他的诗作时,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简单理解,而应结合诗人所处的环境、抒发的情感、写诗的目的等去分析,才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